有的人说它香味浓郁。有的人说它“臭”。雪茄的价钱相当贵,而且有的医生说,对健康的危害更甚于香烟。不过,这些都可以不管它。雪茄今天已经是美国从名流、模特儿到普通抽烟者最热门的消费品。如果有兴趣,过了法定年龄,又有健康保险,你不妨试一试。
首先就是选一支雪茄。当然不是那种十三块钱五支的的“白猫头鹰”(WhiteOwl)牌。你起码得来[
阅读全文]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这是民国初历时二十载编成的《辞海》对“朋友”二字的定义,最后画龙点睛地加了一句:”按今凡相交皆曰朋友”。淡淡九个字,透露出大半个世纪前的编者”今不如昔”的感概。
朋友二字相连,据考最早出现在“易经”的兑卦“君子以朋友讲习”。但是直到《康熙字典》也没有把这两个字列在一起作注。这个词的流行应是清季的事。[
阅读全文]
在纽约住的时间稍久,人在江湖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说起人在江湖,感觉上就有一种动荡不定,混有很强烈的不可预知的警觉。人在江湖总是指在江湖行走。这和在自己老家的街上逛可大不一样。在江湖行走,周围的人都陌生,南腔北调的口音驳杂,奇装异服的不知来历。中国人对旁人素来有警惕,连熟人亲人都防,说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现在身边熙熙攘攘的[
阅读全文]
不知道你可有这样的经验:你被一个袭来的灵感所吸引,心里马上就有了一篇文章(或是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的构思……)的雏形。
这个雏形可能有两个结果:
你埋头琢磨、发展这个雏形,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作品就出来了。
如果,你先为这个雏形将要发展成功的作品所激动,正好碰上合适的谈话对象,不管你是为了脑力激荡,为[
阅读全文]
今年圣诞节的大片“梦幻女郎”(Dreamgirls)颇有看头。虽然比不上《美国无间道》(TheDeparted)的剧力万钧,但是歌舞美妙,女星艳丽,故事感人,另有一功。
电影“梦幻女郎”根据80年代百老汇获东尼奖同名歌舞剧改编,写的是发生在底特律60年代歌舞明星组合“梦幻姐妹”(Dreamettes)中的故事。据说,原型是歌舞明星“超级”(Supremes)中的DianaRoss。
“[
阅读全文]
去年5月,美国国家博物馆的斯密斯松宁杂志报导了30年前(1972年)导致美中关系正常化的那次"乒乓外交"故事。其中有一张照片是周恩来和张春桥两位东道主招待尼克松吃中国宴席的情景。
脸色红中透黄的周恩来和脸色黄中透青的张春桥,一左一右,举起筷子殷勤为客人夹菜。中间的尼克松脸色红里透黑,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撮着一双筷子,尖端朝天[
阅读全文]
古老的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大体宽容,亦庄亦谐,和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们是同步的。
古时候风气最温柔。那千秋传颂的“断袖”、“分桃”典故,主角都在帝王家,故事是何等的风流旖旎。就是巧言令色的龙阳君,在史书里面也有趣得可笑: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
阅读全文]
同性恋是个说不完的话题。
美国学生从写文章到对抗辩论的很多题目中,常常用三个永恒的主题练习基本功:该不该废除死刑;堕胎合法还是非法;赞成同性恋婚姻吗?
和世界上其他地方比较起来,美国是同性恋者的天堂。美国各地有同性恋酒吧、同性恋游行、同性恋奥林匹克运动会。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万圣节化妆游行根本就是同性恋表演的舞台,在媒体[
阅读全文]
在中国有关圣诞的争论并非始自今日,而且,那时候的争论,早就有了一个结果。
近三十年前,台湾经济开始上升,外国文化随着外国经济的大举进入,强力开进台湾,老百姓在商人引导下,一切向洋看,人名、店名都是洋的,和今天的大陆并无二致。于是,有知识分子发言了。不过,那时候没有网路网站这么方便,同时,知识分子的博取出位感也没有今天这么紧[
阅读全文]
如烟的往事中,有一段温馨的记忆,要正确地描述出来,得有一点勇气……,且听我道来。
少年时代,小小一介武生,能写几句小文章,在校园里总是自鸣得意。那时候大家讲究艰苦朴素,同学之间一度流行互相理发。放学后,坐在椅子上,操刀的同窗振起一块白布,飘在我身上,围在我颈上。教室里擦得明晃晃的窗子玻璃,推开45度,用另外一座深色的教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