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对于一部佛门经典,这样千古佳句只可使之在尘世间扬名,却并非是真正的褒扬。其一,其口气张扬,似有不将人间一切书放在眼里的势气,经书不霸道,人已霸道了十分,大违佛门清修之道,守此句者,已是门外之人。其二,人间之书,并非皆为糟粕,若皆为糟粕,人间之书皆不可读,何以独能识得楞严、读得楞严、通得楞严?其三,不[
阅读全文]
国内学术界有一现象,学者越是出名,其学与其名越渐行渐远。尤其是做国学的学问者,怎么看都是在为了混饭。
前辈中做国学的人,学问做得真好,好在做学问的同时,也以国学修身、养身,培养起一种“道德”,以身教导后学。同时惠及自身,能以其学问养天年,南怀瑾,冯友兰,季羡林,在历经大风大浪后,都岁至九十高龄,。
而当今人做国学的学问,基本就是[
阅读全文]
因此,当谈佛学、道学与各自宗教之别,必先使谈论者处同一境界,有同一执念,方可不使是非颠倒。而探究者,也必应先有两种坚持才能真正解读一方文化。这两种坚持,便是陈师寅恪提出、并身体力行一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陈师针对古代学问所特言的要表一种“了解之同情”,因“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
阅读全文]
中华的学问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华传统学问重自身修与养,以西方观点看便偏于主观,甚至唯心。然而,正是西方文化缺乏这种对自身修养的探究部分,才会在其文化领域出现另一极端,即纯粹的宗教在西方社会得以长足发展。而纯粹的、完全不依附于任何学问的宗教,在华夏历史上便没能形成格局。
所谓宗教,有三种分别。其一,首创之初便以宗教之势出现,名其为一[
阅读全文]
世上没有任何一部经典,是把世外事说与世内人。恰恰相反,大部经典都是对世内人说世内事,或用世内事否定世内事。这一点,对旨在渡人脱离苦海的一切佛经,亦不能免。所谓佛经,都是说与世人,是世人在世修身之器,也是为此目的而成。
佛学的基本精神,在于世间行,不在出世行。远遁深山的隐者,是为自己选择了一个生活方式,远遁本身,并非能造就悟者,二者[
阅读全文]
横看是岭侧是峰,
远近高低问不同。
欲是庐山真面目,
缘中故事缘外名。
[
阅读全文]
近代大学者中,把“老庄”还是“庄老”的文章做得最大、最彻底的,大概当属钱穆。钱老于此著作较多,不能一一学习,唯所能明白的,大概只有其学问所关注的这样两点:1,老子的真实身份;2,道德经与庄子成书的先后顺序。而于此两点,最引笔者留意的,又并非是其结论,而是钱老治学的方法。因世上诸多学问,结论决定于方法,方法决定于立意,结论往往不是最重要[
阅读全文]
使老子与其他圣贤的时代先后顺序在近代成为显学,当始自梁启超对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的批评。任公主张老子书出于孔子之后,顾颉刚、冯友兰从其说。冯并认为,老子虽可生于孔子之前,但老子书却不能是老子所写;老子书的成书,不仅在孔子以后,还当在庄子之后,并举出了几个听上去甚为得体的证据。
这,便颠覆了胡适之古代哲学史的顺序,适之先生为此颇为[
阅读全文]
历史上说起道家人物,都有老庄的说法,老是老子,庄是庄周。这“老庄”连字,同时又指道教三玄经中两部经典:《道德经》和《庄子》。其中《道德经》为大经,《庄子》被视为小经。
一般而言,这没有什么问题。
而这老庄连字,又表另一含义,即老子在历史上存在于庄子之前,不仅人如此,《道德经》及《庄子》这两部经典在历史上的成书顺序,也向来被视为如[
阅读全文]
东方的经学相对西方而言,可以六字表大不同:尽善矣,尽美矣。而这尽善尽美的学问,又似乎有偏爱的倾向,非心向正道之人不能得而居之。盖而言之,东方文化重的是正道之然、及其之所以然的世间大学问。
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对中国人的情操给予了一种十分精彩的描述。他认为真正的中国人之所以区别于西方人等,是因为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年人的头脑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