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家述评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我的1989(16)张福森深夜相劝
5月23日,为了二十所高校联署的《倡议书》,我们几乎忙了一整天。这一回,我们是把学生代表请到中关村的四通饭店。当时,四通饭店刚落成,还没有对外营业,没想到我们接待的第一批客人,就是从天安门广场上请来的绝食学生。
所有的组织安排、学生接送,总指挥是崔铭山。与学生切磋讨论、落实文稿的,是曹务奇。如果说周舵[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我的1989(15)流产的“凯旋在子夜”
5月22日下午5:00至晚上9:30,历时四个半小时,我在国际饭店的彩虹厅召集了在广场上静坐的75所院校的学生代表,说服他们在午夜十二点之前立即撤出广场,并建议把这次行动冠名为“凯旋在子夜”。
为什么是国际饭店?因为那里离天安门广场近,距离广场更近的北京饭店当天借不到那么大的地方。那时候国际饭店刚开张,彩虹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8)
(2012-05-19 13:06:38)


我的1989(14)毁家纾难
所有跟读我这篇回忆文章的朋友,读到现在,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你既然那么冷静,那么平和,那么“置身事外”,后来又何必流亡海外呢?还有一些小朋友或大朋友,希望我讲一些当年的幕后秘密……
今天,我就回答你们的疑问,讲一个幕后的秘密。
当戒严部队大军压境、流血冲突不可避免的千钧一发之际,用现在的网络用语,哥Hold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4)
(2012-05-18 10:56:23)


我的1989(13)宣布戒严
回顾1989年的那场风暴,有两个关键点,注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一是在赵紫阳五四讲话和亚银讲话之后,本该是学运和平收场的最佳时机。结果非但没有结束,反而报以更激烈的绝食抗争,这就把赵紫阳逼到了死角。二是在赵和戈尔巴乔夫谈话中公开了邓小平仍是最高决策者之后,知识分子发表了非常激进的《5.17宣言》,这就把邓小平逼到了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8)


我的1989(12)血要热、头脑要冷
回顾1989年的那场风暴,感觉学潮就像是一辆没有刹车、只有油门的越野车,不停有人去猛踩油门,却没有刹车功能。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车毁人亡。
到海外后,我曾经与胡平讨论过这个问题。我问:“为什么学运总是以失败告终?”
他的回答很哲学:“因为他们不失败不结束。”
对胡平提出的“见坏就上,见好就收”的所谓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0)


万润南谈薄熙来可能的结局
(自由亚洲电台)关于薄熙来的结局,网上什么样的传说都有,包括他将复出。中国著名政治异议人士万润南认为:薄熙来将被以“从事非组织活动”的罪名论处,他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
万润南接受记者采访,谈到中共中央对薄熙来处理的三种可能:一是以刑事案处理,二是按路线斗争处理。万润南认为,按路线斗争来处理,会引起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4)
(2012-05-16 09:08:08)


我的1989(11)五周年
5月8日,在四通召开干部会谈家务事的时候,赵紫阳也在召集政治局常委开会,研究学潮的情况并研究对策。有人提出赵在亚银的讲话和4.26社论的定调不一样,他作了解释并表示对此负责。
同一天,学生方面,宣布5.4大游行后复课的周拥军被高自联罢免,北大和北师大的学自联号召继续罢课。对我们来说,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刚放松了一点点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5)
(2012-05-15 10:07:52)


我的1989(10)处理家务
5月4日,北京高校的学生在大游行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发布了“五四宣言”,然后宣布从5月5日开始复课。我松了一口气:终于消停了。因为4月份半个月的学潮,四通的营业额一落千丈,现在要抓紧时间,把家务事处理好。激情过后,生活还得继续。
听到当天赵紫阳在亚银年会上的讲话之后,我心里更踏实了。赵认为:“现在最需要的是冷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我的1989(9)烽火五月下扬州5月2日,我启程去了扬州,随行的,除了李玉,还有总裁办主任张万钟,电脑排版(4S)事业部的周一鸣。此行的目的,当然不是去搞煽风点火、革命串联;也不是去省亲度假、游山玩水,而是为了业务洽谈,更准确地说,是为了拓展四通商业帝国的版图。自从1986年四通承包中科院计算中心的两家公司、1987年成建制地接管北京市智达机械厂、1988[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2012-05-13 10:47:36)


我的1989(8)柯云路
1989年的5月1日,和往年的劳动节有点不太一样。在声势浩大的4.27大游行成功之后,北京的高校出现了短暂的平静,但是,朝野双方都清楚,下一个高潮将会是5月4日——“五四运动70周年”的纪念日。
五四运动被认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划时代事件,是中共革命神话的一场大戏,而这场大戏恰好是从一场学生运动开始的。关于“学生运动”,毛泽东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
[41]
[42]
[43]
[44]
[4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