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我的1989(8)柯云路
(2012-05-13 10:47:36)
下一个
我的1989(8)柯云路 1989年的5月1日,和往年的劳动节有点不太一样。在声势浩大的4.27大游行成功之后,北京的高校出现了短暂的平静,但是,朝野双方都清楚,下一个高潮将会是5月4日——“五四运动70周年”的纪念日。 五四运动被认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划时代事件,是中共革命神话的一场大戏,而这场大戏恰好是从一场学生运动开始的。关于“学生运动”,毛泽东曾经有过两条经典语录: 一、学生运动是天然合理的; 二、镇压学生运动的人绝没有好下场。 只要毛的神主牌不倒,这两条就深入人心。毫无疑问,5月4日学生将会有大动作。关键问题是:政府将如何应对? 所以,5月1日这一天,双方都是紧锣密鼓,为三天后的高潮做准备。 这一天的上午,在北大图书馆前,学生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新闻发布会,有60多家中外媒体参加,2000多学生旁听,主持人是王丹,倡议成立全国学联筹委会,号召全国高校大罢课。 这一天的下午,赵紫阳在中南海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商量学运的对策和五四讲话的定调。出席的除了赵、李、乔、胡、姚五常委,还有两位“有权列席的”杨尚昆、薄一波,教委的李铁映、北京市的李锡铭、陈希同,也列席了会议。 我游离在状况之外,同他们双方都不沾边。我只是被动地观望,希望挨过了五四,局势能安定下来,社会生活能回到正常的轨道。 这一天的中午,我和李玉在公司接待了来访的作家柯云路、罗雪珂夫妇。 柯云路和我同年,1946年生,和李玉同届,1966年的老高三。1984年,我开始创办四通,他发表了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新星》。 “说他是新星,因为他刚刚升起,因为他正在闪烁……” 《新星》的主人公叫李向南,一位年轻的县委书记。新官上任,雄心勃勃,有改革理念,行为果断,很快便政绩斐然,被群众称为“李青天”。年轻的政治新星,和旧官僚体系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调查组登门、谣言不断…… 1986年,柯云路的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放时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收视率。 一般人认为,《新星》主人公的生活原型之一是翁永曦。翁永曦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传奇人物,中学时代就上山下乡。1980年,他关于农村工作及经济政策的建言受到了陈云的重视,因此被提拔为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当时他只有28岁,是中国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 翁永曦等人提出的“抑需求,稳物价:舍发展,求安定;缓改革,重调整;大集中,小分散”相对保守的经济政策,陈云欣赏,但胡耀邦反对,引起了激烈的冲突。翁永曦成为高层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后来他被下放到安徽凤阳当县委第二书记。他在安徽凤阳期间,大胆改革、发展经济、清正廉明、关爱百姓,被凤阳百姓称为“翁青天”。 据说,柯云路的《新星》,大体上是根据翁永曦在凤阳做县委第二书记的事迹。 翁永曦后来又调任安徽省嘉山县委副书记,在嘉山,他提出“搭台唱戏,干部分流”的改革方案,全地区创办了数百家企业。翁永曦成为当时公认的改革开放带头人。 才大招忌,在整党运动中,时任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薄一波,直接下令开除翁永曦的党籍。其理由是莫须有的三条: 一、翁在读高中时,参加了红卫兵,学校里有位教师受批斗与他有关。 二、翁下放到某生产队,想当队长,有“篡党夺权”之嫌。 三、翁写过一篇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文章。 从此,他在政治上走到了末路。人生有三大悲剧:少年得志、中年折翅、临老入花丛。他是摊上了少年得志。这位翁永曦,当年也是四通的座上客。记忆当中,他起码来访过两次: 一次是1988年10月16日,那是一个星期天,他和温元凯结伴来访,大家理念相仿,叙谈甚欢,中午我在西苑饭店招待他们,李玉在座。 另一次是1988年10月22日,他和金观涛一起来找我,话题是关于举办《走向未来》艺术节及拍摄《河殇》续集的一些想法。 有这样一些共同的朋友,我和柯云路有许多可聊的话题,我向他介绍四通发展过程的艰辛,调查组、谣言……这一切,他都懂。他赠送给我他的作品:《新星》。 那一天中午,我们也是在西苑饭店招待他们夫妇俩。 这一次,他们到北京也是来趟浑水的。5月15日,“中国知识界”有一次声援学生的大游行,领军的是严家祺和包遵信,在游行队伍当中,也有柯云路的身影。 这一阶段,我基本上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5月1日见过柯云路、罗雪珂夫妇之后,第二天我就去了扬州,哈,我这是“烽火五月下扬州”。
分析的独到!!!
I feel sad about 柯云路 ----- He published novel/report about 陈希同. He should have much higher achievements than that.
谢谢分享,中共的体制夺得政权后还长期主观或客观地存在于准战争状态,对于经济建设的方针方法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站队列岗,还有毛的强势和威信,迫使着大小干部的精力和心思用在揣摩上意上,经济上能干事的人容易被人盯上,踩上,是为悲剧,建国了,时变,势也需变.
干部良性的竟优体制不能形成,在不能吃饭的意识形态的寒蝉效应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了很多干部的心态,悲剧 !
他请我和另一位一起去采访他的人在县政府食堂吃了一顿饭。采访时说了些什么,忘了,只记得他当时心情极度不好,情绪低沉,可能他已身陷政治漩涡不能自拔。
二十多年过去了,不知他现在如何?而那位和我一起去的人,现在已是副部级干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