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闲独乐,浏览电视,不经意间看到北京电视台《红楼梦中人》宝、黛二角演员的选拔决赛实况。参加角逐的选手多半是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的毕业生或在读生,还有的是在读的大学生,只有一个是吉林实验中学的中学生。他们都是一路斩关夺隘,进入决赛圈的精英。宝、黛二角是红楼梦的主角,在老祖宗领军的贾府内发[
阅读全文]
我不愿说假如你不存在,
我要说因为有你存在。我的思绪曾经有点迷惘,
因为你我的脚步不再徘徊。我的情绪曾经有些低落,
因为你我的激情日夜澎湃。我的歌喉曾经一度沉默,
因为你我的歌声才如此豪迈。我眼里的世界曾经是那般无奈,
因为你这世界才变得格外精彩。因为有了你哟,
我心中的玫瑰四季盛开。因为有了你哟,
连仙人掌也变得妩媚可爱[
阅读全文]
春天,穿过风雪弥漫的西伯利亚,
来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黄河上下。雪锁的原野在春雨的滋润下吐露芳华,
冰封的黄河在春风的吹拂下涌起浪花。春雨染绿了河谷,染绿了山崖。
春风催绿了枝头,催红了山茶。春雨中,青峰如黛,江山如画。
春风下,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莫道春天的步伐如此轻盈,如此潇洒,
却经历了多少次与严寒的较量和厮杀。声声[
阅读全文]
热衷于书画艺术评论,源于我对书画艺术的喜爱。我从小就喜欢毛笔字。童年时代,在我们村里有位王先生,写得一笔好字,每年全村的春联全部出自他手。每每他写字时,我就站在旁边看,一支毛笔在他手中如行云流水,看得我出神。上学后,我也拿起了毛笔,先是大楷,到四年级就写小楷(做作文必须用小楷),那时别的功课一般般,唯有大小楷很得先生欣赏,经常得到[
阅读全文]
1992-2002十年期间,我两度衔命常驻俄罗斯。细细算来,我从1973年开始与前苏联打交道,到2002年底卸任离开莫斯科,前后在中苏之间穿梭20多年,呆在苏俄的累计时间在15年以上。在俄罗斯常驻期间,足迹几乎遍及整个苏联,从首都莫斯科到边陲重镇伊尔库茨克,从历史文化名城圣彼得堡到黑海旅游胜地索契,从中亚到远东,到过大大小小几十个城市。当我第一次乘坐飞机在苏[
阅读全文]
1987年下半年,在我再次赴前苏联陶里亚蒂市(现称日古利)验收两架图-154客机时,翟云英女士找到我,让我帮忙把她寻找亲人的信件投寄给苏联红十字会。翟云英是谁?刘亚楼夫人。刘亚楼又是谁?熟悉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员赫赫有名的战将、被誉为“华南虎”的原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原名刘振东,1911年生于福建武平县,少小离家投身革命。红军长征[
阅读全文]
我之所以改写杂文,大致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因为我非常喜欢杂文这种文体,它的容量和空间比诗歌和评论大得多,可以不拘一格,自由放谈,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可以抨击时弊,抑恶扬善。其次是与我为邻的以杂文享誉文坛的张聿温先生在看了我的评论文章后,建议我和他一起写杂文,而我也想在文学园地里进行更多的新的尝试[
阅读全文]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文艺园地呈现出一派勃勃的生机。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作家诗人们,在痛定思痛之后,相继推出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暴露文学、知青文学。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一个是以李存葆、韩静霆为代表人物的军旅作家推出了《高山下的花环》和《凯旋在子夜》,小说一改以前军事题材[
阅读全文]
从1970年到1980年,我一直迷恋于诗歌的写作。之所以迷恋诗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客观环境使然。那时经过几年文革风暴的摧残以后,文艺园地一片荒芜。一个10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舞台上只有八个样板戏,银幕上只有“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书架上只有一本《艳阳天》,唯有诗歌倒是一枝独秀。那时所有的文学期刊已经停刊,而大小报纸的文[
阅读全文]
在我的文学道路上,诗歌是我的第一个驿站。我与诗词结缘,可追溯到我的少年时代。“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我最早接触到的一批诗歌。那时少不更事,混沌万象,只觉好玩,而不解其意。及至少年长成,进了大学,以后参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