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老师的京剧课

(2013-05-21 10:42:28) 下一个
周老师是专业京剧演员,出身京剧世家。以前在新泽西教京剧,现在搬来我们这里长住,开班授徒。为求扩大影响,前些天他讲了一堂公开课。

这是我第一次听京剧讲座,心里满是好奇。周老师曾在剧社里和大家说过,聊京剧“聊一天都聊不完”。果真如此,那他会聊哪些有趣的话题?



讲座是剧社的大事。社里人手少,几乎全都帮忙筹备。到了讲座那天,熙熙攘攘,居然也有百十来号人物出席。这对于一项京剧活动来说,已属难能可贵。



讲座是由一出叫作"秦琼观阵"的戏开始的。周老师架子拉开,神完气足地表演了一回。演完讲解,说这是他的"看家戏",费力费事,武生界很少人会。一想果然,显功夫,花力气,边唱边舞,满场是戏。和那些站着不动,找最有名的段子卖好嗓子唱一段,引来满堂采声的做法真是截然不同。

以此戏为导引,他细讲起自己学戏的经历以及对京剧的理解。我最喜欢的是下面这几个小细节。

首先我喜欢听他抱怨别的京剧演员。比如他抱怨说张学津的弟子出场挂错了胡须,该挂三髯(中间一片,两边两绺)的挂了满髯(也就是胡须是一整片),出场后动作还是按三髯的做,用手指撩边上的那一绺胡须甩出去。

这个抱怨听得我哈哈大笑。因为首先我分不清谁该戴满冉谁该戴三髯,再则就算他戴错了撩一下就撩一下,我觉得也无所谓,又不影响剧情发展。可是他们看不行。这简直差不多就算离经叛道。光诋毁这个演员还不够了,要升格到他的老师张学津(马连良的徒弟,张君秋的儿子),说是他没教好徒弟。

从这一个小细节里,我格外体会出"京剧是表演的艺术"这句话的含义。不是说它不重视内涵,但在京剧中表演永远是第一位的。一举手,一投足,每个细节都有一定之规,半点不能马虎。如果京剧是一个瓶子,内容是它装水的功用,唱念做打是它上面的花纹装饰,那这个瓶子一定是个标准的花瓶。它的美属于每个细节都照顾到的那种精致细腻,以及由这种风格所带来的那种独特韵味。

另一处我喜欢的细节,是他讲老生的台步。老师边演边讲,在这里花了好多时间。我是唱老生的,所以对这一段听得格外用心。

据周老师讲,老生台步随着场上角色身份的不同会有很大变化。第一种是穿蟒衣的,像皇帝这样。他们走起来最关键的一点是落脚要重,步子要慢。一步一顿,落地有声。

第二种是穿官衣的,也就是当大官的。他们走路也会一步一顿,但不像皇帝那么重。沉稳含蓄,手往玉带(就是他们腰上围的那个呼啦圈)上一扶,这官威就出来了。

第三种是富家翁。这时候步子不要顿,一步一步,稳稳地走。

第四种是穷困潦倒的人,脚底下要没跟,走起来匆忙慌张,一溜烟似地飘过去。

听完这一段对我大有启发。真是越想越觉得有道理。而且我进而发现这些规律不只适用于演戏,日常生活中它们也同样适用。

原则上说,着急的都是穷苦人。他们抱头鼠串,他们疲于奔命。做什么事都匆匆忙忙,捉襟见肘,气急败坏。难得有他们自在悠闲的时候。所以说,要想显得有钱一些,第一原则就是要慢下来。而这里最重要的是走路一定不能快。步伐慢了身体别的地方才能跟着慢下来,而全身都慢下来人才会显得有底气。

再则,要当重要人物,或至少看起来让人觉得重要,体重太轻了恐怕也是不行。人家说自重身份,那个"重"字恐怕是体重的"重"。 吨位大一点,走时地动山摇,站下岳峙渊渟,端坐龙盘虎踞,那样才能给人说一不二,斩钉截铁的感觉。瘦瘦小小,尖嘴猴腮,风刮一下就要吹走的样子,估计没人会把你当块豆腐。

这样想明白我发现自己的情况尚属乐观。万幸的是减肥半年还没有真见成效,将军肚老底尚在。只需俩手倒叉,扶定腰间的游泳圈,头微扬起,重心后移,前脚bia地甩出去,抖一下再落到地上。好家伙,那劲头摆出来,比尔盖茨过来都不敢手放裤袋里,一定是趋前一步,双手紧握的那种热切。

从京剧而为人,多少道理都在这一悟之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lenon 回复 悄悄话 原则上说,着急的都是穷苦人。他们抱头鼠串,他们疲于奔命。做什么事都匆匆忙忙,捉襟见肘,气急败坏。难得有他们自在悠闲的时候。

这不就是说我呢吗?!说得不要太形象了好不好?以后再不好意思抱头鼠窜了。。。^_^
步行 回复 悄悄话 回复tern2的评论:
呀,你回来了。很开心
tern2 回复 悄悄话 好文好文!写地实在好!
挂错胡须那段也我笑死了,哈哈哈哈
问步老板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