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乡!

老顽童。爱好文学,历史,地理,经济,哲理,时事,回忆,笑话,唱歌,电影,种菜,养鸡,游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个人资料
老生常谈1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曾思玉中将: 回忆林彪军团长敌前侦察的一段故事

(2013-12-16 08:07:33) 下一个

曾思玉中将: 回忆林彪军团长敌前侦察的一段故事

忆渡黄河之前

----回忆林彪军团长敌前侦察的一段故事

中将 曾思玉

 

    重甲按:曾思玉将军曾任红一军团侦察参谋,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19兵团第64军军长,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济南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74年起)。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曾思玉 中将                                   红一军团侦察参谋

 

    直罗镇战斗以后,红一军团部队就住在延川甘谷驿附近地区休整。当时,我在军团司令部任侦察参谋。 

 
   1935年12月中旬的一天,军团左权参谋长把我叫了去,命令我带骑兵侦察连一个手枪排,护送林彪军团长去瓦窑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交代完任务,左权参谋长又说:“走的时候记着,把清涧、延川、延长一带的地图带上。”

听了左参谋长最后这句话,我不由得暗暗高兴。根据我在军团司令部工作的体验,我了解到林军团长指挥的特点是认真、细致。在战斗的紧要关头他总是亲自出马战场指挥,在前线,他更是特别重视指挥员亲身实际地调查研究。他常常这样要求每一个指挥员:要脚杆子勤劳——多跑、多看,不要怕疲劳,要嘴巴勤劳——多问、多调查,不要怕麻烦。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每当到达一个新的地区,他总是要到驻地周围看看,找老乡扯扯。常常有这样的事:有些敌情、地形和民情风俗,我们这些专作侦察工作的还不知道,他倒早知道了,在我们汇报时,他插上一两句话,修正和补充一些情况,弄得我们大吃一惊。至于有什么大的行动,那就更不用说了。不久以前的直罗镇战斗,我就曾跟随他去做过实际侦察的。这次去开会,还要带上地图,没问题,一定要有什么行动了。

果然不错。就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确定了联合一切爱国人民,成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挽救祖国危亡的政策方针。党中央为了推动全国人民武装抗日,粉碎反动派的“围剿”,决定把陕北地区的红军组成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准备开上晋察前线去,做全国人民的抗日先锋。

当然,这个情况我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瓦窑堡会议结束以后,军团长只是向我明确了这样一个具体任务:到清涧、延川附近去,侦察黄河两岸地形,为部队选择选择强渡黄河的登陆地点。

我们一行十几人轻装向清涧、河口方向进发。第一天走了一百多里,到达一个区苏维埃政府住地,在这里向政府的干部进行了兵要地志的调查。

    林军团长还特地要了一份县志地图,因为县志地图比军用地图详细、准确。第二天晚上,冒雪到达了河口附近地区,在离河十几里路的一个小村子住下来,决定明天吃过早饭以后,就到河边去。

当天晚上又下起了大雪。已经是深夜了,我检查过警戒,看见军团长的窑洞还有灯光,就悄悄地走了进去。军团长还没有休息,只见炕上满铺着几副拼起来的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他坐在炕头上,双手按着地图,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思索着。
发觉我进去,他微笑着问:“天这么晚了,怎么还不休息?他们都睡着了吗?”  听口气,倒象该休息的是我们,而不是他自己。
      “他们都睡下了。”我回答之后,接着向他请示:“雪下大了,明天还去不去河上?”

      “去。找个好向导就行。”他略略思索了一下,又说:“找两个,找一个放羊的,找一个划船的,最好年纪大一点。”说完,他又俯身看地图了。

我到村苏维埃去,托村主席搞几身化装的衣服,把找这样两位向导的事也交代了。但心里总不由得暗暗纳闷:到河边总共才不过十几里路,有一个向导带带路满够了,为什么还要两个,而且一定要这样两个人? 
雪,整整下了一夜,足有二尺深,而且还在继续下着。这样的天气跑到河岸上去,实在够受的。但对前敌侦察来说,却也很有利。

吃过早饭,村主席给我们找的两位向导来了。两人都约有四十来岁,那位放羊的老乡年纪略大一些。他们都粗壮得很,脸膛又红又黑,额头上的皱纹很深很深,一看就知道是淳朴、勤劳的劳动人。我叫骑兵侦察班长卢迪同志挑了五个战士,就立即用借来的衣服装扮起来。我们有的穿上一身光皮板的老羊皮袄,头上缠条羊肚子手巾,有的索性把棉衣翻过来穿。这样浑身上下通是白的,莫说隔条黄河,就是离几十步也看不清人形了。那边,军团长也动手化装起来了。他把自己那件旧大衣翻过来穿上,拦腰扎根绳子。看惯了他平时那整齐的装着,看他穿了这一身,倒觉得很不习惯了。

一切准备停当,我们八、九个人就踏着齐漆深的雪,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向河岸上走。这正是阳历十二月底,天气已经很冷了,从黄河边上吹来的东北风,卷起大把的雪花直往人们的脸上和脖子里撒,冷得人直打寒颤,有时憋得人连喘气都喘不过来。但是,走出村子不久,我们就慢慢习惯了,而展现在眼前的一片雪景,却把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南方的的人吸引住了:白雪把整个西北高原盖的严严实实的,到处白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真是又雄伟又壮丽。

那两位向导大概对我们的行动感到很奇怪,忍不住地问我们:“同志,这样大的雪天,你们到河上来干啥?”我连忙回答:“俗话说:‘不到黄河心不死’么,我们这些南方人没见过黄河是什么样子,听说黄河多么大,水怎样黄。现在来了,不管怎样也得去看看。”这句话是为了不暴露我们的意图而事先编好的。

    接着,我望望军团长,他笑着点点头。他正一大步一大步慢吞吞地在深雪里走,有时抬起头来,四下里望望,还不时地伸出手来接接雪花。他是那么悠闲,看来倒真象是有着浓厚的看河、赏雪的兴趣。

再往前走出不远,就听见“呼—呼”“喳—喳”的声响。向导说:“听见了没有?那就是黄河了。”十点钟左右,我们来到河口附近辛关渡对岸河边上。这时,雪已经停了,冰冻了的黄河,更有一幅奇特的景象:大块的冰块象一座座小小的银山,在水里缓缓的浮动,一阵急浪卷来,冰块就猛地一碰,激起很高的水花和四溅的冰末,发出震动人心的响声。四野里静悄悄的,只有成群的长嘴巴的白鸟在贴着冰面掠过,真是好看极了。

这时,放羊的老乡走过来,拉拉军团长的衣服,指着对面的渡口说:“同志,你们注意点。这河可赤白交界,那边有阎老西的白狗子,晴天有时候还打枪过来。” 


军团长点点头,立即绕到河岸崖头的后面,伏在雪上,举起望远镜来观察。他看得那样专注,刚才赏雪景的神情登时消失了。

    我也连忙掏出镜子来观察。在望远镜里看来,对岸的地形十分清楚:渡口的两侧全是立陡悬崖峭壁,山头上、隘路口,零散地隆起一些雪堆,张着黑口,那是一些雕堡。渡口上的设防更加严密。在密集的雕堡旁边,有敌人的哨哨兵在活动,几个敌兵正在扫雪。
 

军团长看了一阵,继续向渡口北面、河北上游走。这里的雪更深,有的地方把正条腿都陷没了。他好象忘了下雪这回事,螨跚地走一阵,停下来看看,再走。 

走出了好远,他停下来,向对岸望了一会,然后拍了拍大衣下摆上的雪,走向那位放羊的老乡。他举起手好象很随便地向对岸画了个圈,问到道:

 
      “老乡,这一带山上你都上去过吗?”
  
     “去过。”老乡回答,“过去给人家当了二三十年的放羊工,从河这边跑到河那边,哪个地方没去过?
   
    “哎哟,那么陡的崖头,人可怎么上?” 
“放羊的嘛。羊上得去的地方人就得上去,羊上不去的地方,人还得拉它一把呢。”老乡指着山粱上被雪盖着的断续部分说,“看,那些河沂口上,崖头都是斜的,能上得去。” 
 

林军团长点点头,自言自语地把放羊人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对,羊上得去的地方人就上得去。”

      我一面听着他们的谈话,一面把放羊人的话记录下来。并且随着老乡手指着的地方,勾画了一张草图,被断续出画下来。这时,我忽然想起军团长让我去请向导时的情景。真的,这些西北地区放羊的多,放羊的整天漫山跑,哪个山沟角落他不知道?请这样一位向导来照实地观察作调查,实在妙极了。不用说,那位船工也一定会在了解水情方面给我们许多帮助。

军团长又和牧羊老乡扯了些别的,象山上的草多不多,从河沂子上山怎么个爬法等等,这些看起来都是些无关紧要的闲扯,但对岸一些眼睛看不见的地形情况已经清清楚楚了。 

接着,他走向那位船工,从古到今地谈了些黄河的水情以后,又问:

    
   “河这么宽,划一个来回得多少时间?”
   
   “那得看水势,”船工老乡说,“平常一个来回得两三顿饭的时间,碰到水涨了,时间更长一些。”
   
   “歇船的时候,船往哪里放?”军团长又问。

      老乡往北指了指,说:“就在河口那里。那里水稳。” 
 
      就这样边看边扯,河口、延水关之间地段侦察了一遍,一天就在这冰雪的大河岸上过去了。

傍晚,雪又下起来了,我们又冒着大雪往回走。整整一天在雪地里奔走,大家又冷又疲劳。但军团长却没有疲倦的神色,仍是精神奕奕地跟着老乡的脚步走。但是却没有来时那种赏雪的兴致。他一面走,一面沉思着。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知道,在这位首长的胸中,一个英明的、巨大的行动计划,已经在酝酿、在成熟了。 

一个多月以后,我们踏过雪、观察过的地段,就成了我们东征强渡黄河的登陆场。就在那位老船工所指点的无定河口内,隐蔽了渡河的船只,就在那位老羊工当年经常攀登的山腰断续部上,布满了突击队的红色战士。

我们红一军团这支强大的抗日先锋军,就这样在毛主席和林彪军团长的指挥下,从这里强渡天险黄河,开始了英勇的东征。

 

               原文1957年8月1日发表于《红旗飘飘》第3集


其它有关林彪的博克请看:
1.  耒阳战役:林彪成名第一仗,用一个连打败一个师 
2.  杨成武回忆:林彪讲第一堂战术课
3.  潘峰回忆:林彪同志和我们一起战斗
4.  黄克诚回忆:遵义之战中的林彪
5.  
漳州战役后聂荣臻与林彪的摩擦
6.  林彪在长征中的最艰难一战:死守脚山
7.  杨成武:林彪军团长教我当师长
8.  林彪指挥作战吃过两次大亏:1929年打赣南兵败如山倒
9.  罗舜初:我所接触和认识的林彪(1)
10.  罗舜初:我所接触和认识的林彪(2)
11.  罗舜初:我所接触和认识的林彪(3)
12.  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3. 
平型关大捷
14.  林彪元帅总结对日作战的经验
15.  林彪关于平型关战斗的总结
16.  孙立人 林彪谁更厉害
17.  东北解放初期的朝鲜走廊  
18.  纪实文学 林彪将将
19.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ZT]
20.  决战白崇喜:林彪点了白的死穴
21.  陈赓与林彪在南线追击战中三次分歧的是是非非
22.  以巧取胜的林彪
23.  林彪创新妙用孙子兵法:九地
24.  林彪—毛泽东嫡系中的嫡系
25.  一次次的战役成就了历史上的林彪
26.  林彪的“六大战术原则”
27.  林彪评白崇禧:国军将领中最有才干的一个
28.  不可抹灭的军功——林彪一生十大经典战役回眸
29.  四野中朝鲜族部队的历史渊源 
30. 
四野送回朝鲜的部队
 
31.  劣势情况下林彪粟裕指挥能力比较
32.  林彪与粟裕
33.  林彪的衰落:推出儿子犯了毛泽东的大忌
34.  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将军的悲剧结局
35.  毛泽东任命罗荣桓代理115师师长 为何最终由陈光接任
36.  陈光之子:踏着115师的足

37.  四野的开国元帅、将领名单
38.  刘忠中将:记林彪同志在长征中的故事片断 
39. 
曾思玉中将: 回忆林彪军团长敌前侦察的一段故事
 
40.  四渡赤水评价考
41.  谭云鹤:辽沈、平津战役我给林彪当秘书
42.  万毅将军回忆林彪
43.  洪学智上将:林彪考我战法
44.  孙毅将军口述:林彪与平型关大捷
45.  卫士长回忆:林彪在东北

46.  楚成瑞:谈谈林彪的病情


 
其它军事战争博克请看:
1.  20分钟学中国简史  

2.  五代十国时期的全部战争年表 
3.  三元里抗英
4.  
冯婉贞抗击火烧圆明园的英军 
5.  华中军区告状:陈毅不会打仗
6.  
我的中国性格 (读完热血沸腾!!!) 
7.  [转] 当年的满洲国竟然会是如此的发达与富裕
8.  我爱祖国的蓝天 阵容空前强大 
9.  详解军队文工团体系
10.  可爱的中国(方志敏)-- 原文及朗诵 
11.  粟裕与王耀武的三次军事对决
12.  悲怆:方志敏与红十军团,粟裕逃过一劫
13.  粟裕对红十军团覆灭的总结
14.  开国帅将的军衔是怎样评定的及军衔的待遇区别
15.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元帅,大将及上将的职务 
16.  开国帅将的军衔是怎样评定的及军衔的待遇区别


双抢老太婆全文请看:
1.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1)  

2.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2) 
3.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3)
4.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4) 
5.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5)
6.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6)
7.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7)


更多的与朝鲜有关的文章请看: 
1. 四野中朝鲜族部队的历史渊源
 
2.
四野送回朝鲜的部队 
3. 东北解放初期的朝鲜走廊  
4. 明援朝抗日七年之戰 -- 八次主要陆战的兵力对比和结果 
5. 明援朝抗日七年之戰
 
6. 清日甲午戰爭(1)-- 平壤之戰
 
7. 唐日白江口战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