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渡黄河之前
----回忆林彪军团长敌前侦察的一段故事
中将 曾思玉
曾思玉 中将 红一军团侦察参谋
直罗镇战斗以后,红一军团部队就住在延川甘谷驿附近地区休整。当时,我在军团司令部任侦察参谋。
听了左参谋长最后这句话,我不由得暗暗高兴。根据我在军团司令部工作的体验,我了解到林军团长指挥的特点是认真、细致。在战斗的紧要关头他总是亲自出马战场指挥,在前线,他更是特别重视指挥员亲身实际地调查研究。他常常这样要求每一个指挥员:要脚杆子勤劳——多跑、多看,不要怕疲劳,要嘴巴勤劳——多问、多调查,不要怕麻烦。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每当到达一个新的地区,他总是要到驻地周围看看,找老乡扯扯。常常有这样的事:有些敌情、地形和民情风俗,我们这些专作侦察工作的还不知道,他倒早知道了,在我们汇报时,他插上一两句话,修正和补充一些情况,弄得我们大吃一惊。至于有什么大的行动,那就更不用说了。不久以前的直罗镇战斗,我就曾跟随他去做过实际侦察的。这次去开会,还要带上地图,没问题,一定要有什么行动了。
果然不错。就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确定了联合一切爱国人民,成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挽救祖国危亡的政策方针。党中央为了推动全国人民武装抗日,粉碎反动派的“围剿”,决定把陕北地区的红军组成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准备开上晋察前线去,做全国人民的抗日先锋。
当然,这个情况我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瓦窑堡会议结束以后,军团长只是向我明确了这样一个具体任务:到清涧、延川附近去,侦察黄河两岸地形,为部队选择选择强渡黄河的登陆地点。
我们一行十几人轻装向清涧、河口方向进发。第一天走了一百多里,到达一个区苏维埃政府住地,在这里向政府的干部进行了兵要地志的调查。
当天晚上又下起了大雪。已经是深夜了,我检查过警戒,看见军团长的窑洞还有灯光,就悄悄地走了进去。军团长还没有休息,只见炕上满铺着几副拼起来的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他坐在炕头上,双手按着地图,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思索着。 发觉我进去,他微笑着问:“天这么晚了,怎么还不休息?他们都睡着了吗?” 听口气,倒象该休息的是我们,而不是他自己。
“他们都睡下了。”我回答之后,接着向他请示:“雪下大了,明天还去不去河上?”
我到村苏维埃去,托村主席搞几身化装的衣服,把找这样两位向导的事也交代了。但心里总不由得暗暗纳闷:到河边总共才不过十几里路,有一个向导带带路满够了,为什么还要两个,而且一定要这样两个人?
吃过早饭,村主席给我们找的两位向导来了。两人都约有四十来岁,那位放羊的老乡年纪略大一些。他们都粗壮得很,脸膛又红又黑,额头上的皱纹很深很深,一看就知道是淳朴、勤劳的劳动人。我叫骑兵侦察班长卢迪同志挑了五个战士,就立即用借来的衣服装扮起来。我们有的穿上一身光皮板的老羊皮袄,头上缠条羊肚子手巾,有的索性把棉衣翻过来穿。这样浑身上下通是白的,莫说隔条黄河,就是离几十步也看不清人形了。那边,军团长也动手化装起来了。他把自己那件旧大衣翻过来穿上,拦腰扎根绳子。看惯了他平时那整齐的装着,看他穿了这一身,倒觉得很不习惯了。
一切准备停当,我们八、九个人就踏着齐漆深的雪,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向河岸上走。这正是阳历十二月底,天气已经很冷了,从黄河边上吹来的东北风,卷起大把的雪花直往人们的脸上和脖子里撒,冷得人直打寒颤,有时憋得人连喘气都喘不过来。但是,走出村子不久,我们就慢慢习惯了,而展现在眼前的一片雪景,却把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南方的的人吸引住了:白雪把整个西北高原盖的严严实实的,到处白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真是又雄伟又壮丽。
那两位向导大概对我们的行动感到很奇怪,忍不住地问我们:“同志,这样大的雪天,你们到河上来干啥?”我连忙回答:“俗话说:‘不到黄河心不死’么,我们这些南方人没见过黄河是什么样子,听说黄河多么大,水怎样黄。现在来了,不管怎样也得去看看。”这句话是为了不暴露我们的意图而事先编好的。
再往前走出不远,就听见“呼—呼”“喳—喳”的声响。向导说:“听见了没有?那就是黄河了。”十点钟左右,我们来到河口附近辛关渡对岸河边上。这时,雪已经停了,冰冻了的黄河,更有一幅奇特的景象:大块的冰块象一座座小小的银山,在水里缓缓的浮动,一阵急浪卷来,冰块就猛地一碰,激起很高的水花和四溅的冰末,发出震动人心的响声。四野里静悄悄的,只有成群的长嘴巴的白鸟在贴着冰面掠过,真是好看极了。
这时,放羊的老乡走过来,拉拉军团长的衣服,指着对面的渡口说:“同志,你们注意点。这河可赤白交界,那边有阎老西的白狗子,晴天有时候还打枪过来。”
军团长点点头,立即绕到河岸崖头的后面,伏在雪上,举起望远镜来观察。他看得那样专注,刚才赏雪景的神情登时消失了。
军团长看了一阵,继续向渡口北面、河北上游走。这里的雪更深,有的地方把正条腿都陷没了。他好象忘了下雪这回事,螨跚地走一阵,停下来看看,再走。
走出了好远,他停下来,向对岸望了一会,然后拍了拍大衣下摆上的雪,走向那位放羊的老乡。他举起手好象很随便地向对岸画了个圈,问到道:
“放羊的嘛。羊上得去的地方人就得上去,羊上不去的地方,人还得拉它一把呢。”老乡指着山粱上被雪盖着的断续部分说,“看,那些河沂口上,崖头都是斜的,能上得去。”
林军团长点点头,自言自语地把放羊人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对,羊上得去的地方人就上得去。”
军团长又和牧羊老乡扯了些别的,象山上的草多不多,从河沂子上山怎么个爬法等等,这些看起来都是些无关紧要的闲扯,但对岸一些眼睛看不见的地形情况已经清清楚楚了。
接着,他走向那位船工,从古到今地谈了些黄河的水情以后,又问:
傍晚,雪又下起来了,我们又冒着大雪往回走。整整一天在雪地里奔走,大家又冷又疲劳。但军团长却没有疲倦的神色,仍是精神奕奕地跟着老乡的脚步走。但是却没有来时那种赏雪的兴致。他一面走,一面沉思着。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知道,在这位首长的胸中,一个英明的、巨大的行动计划,已经在酝酿、在成熟了。
一个多月以后,我们踏过雪、观察过的地段,就成了我们东征强渡黄河的登陆场。就在那位老船工所指点的无定河口内,隐蔽了渡河的船只,就在那位老羊工当年经常攀登的山腰断续部上,布满了突击队的红色战士。
我们红一军团这支强大的抗日先锋军,就这样在毛主席和林彪军团长的指挥下,从这里强渡天险黄河,开始了英勇的东征。
其它有关林彪的博克请看:
1. 耒阳战役:林彪成名第一仗,用一个连打败一个师
2. 杨成武回忆:林彪讲第一堂战术课
3. 潘峰回忆:林彪同志和我们一起战斗
4. 黄克诚回忆:遵义之战中的林彪
5. 漳州战役后聂荣臻与林彪的摩擦
6. 林彪在长征中的最艰难一战:死守脚山
7. 杨成武:林彪军团长教我当师长
8. 林彪指挥作战吃过两次大亏:1929年打赣南兵败如山倒
9. 罗舜初:我所接触和认识的林彪(1)
10. 罗舜初:我所接触和认识的林彪(2)
11. 罗舜初:我所接触和认识的林彪(3)
12. 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3. 平型关大捷
14. 林彪元帅总结对日作战的经验
15. 林彪关于平型关战斗的总结
16. 孙立人 林彪谁更厉害
17. 东北解放初期的朝鲜走廊
18. 纪实文学 林彪将将
19.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ZT]
20. 决战白崇喜:林彪点了白的死穴
21. 陈赓与林彪在南线追击战中三次分歧的是是非非
22. 以巧取胜的林彪
23. 林彪创新妙用孙子兵法:九地
24. 林彪—毛泽东嫡系中的嫡系
25. 一次次的战役成就了历史上的林彪
26. 林彪的“六大战术原则”
27. 林彪评白崇禧:国军将领中最有才干的一个
28. 不可抹灭的军功——林彪一生十大经典战役回眸
29. 四野中朝鲜族部队的历史渊源
30. 四野送回朝鲜的部队
31. 劣势情况下林彪粟裕指挥能力比较
32. 林彪与粟裕
33. 林彪的衰落:推出儿子犯了毛泽东的大忌
34. 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将军的悲剧结局
35. 毛泽东任命罗荣桓代理115师师长 为何最终由陈光接任
36. 陈光之子:踏着115师的足
37. 四野的开国元帅、将领名单
38. 刘忠中将:记林彪同志在长征中的故事片断
39. 曾思玉中将: 回忆林彪军团长敌前侦察的一段故事
40. 四渡赤水评价考
41. 谭云鹤:辽沈、平津战役我给林彪当秘书
42. 万毅将军回忆林彪
43. 洪学智上将:林彪考我战法
44. 孙毅将军口述:林彪与平型关大捷
45. 卫士长回忆:林彪在东北
46. 楚成瑞:谈谈林彪的病情
其它军事战争博克请看:
1. 20分钟学中国简史
2. 五代十国时期的全部战争年表
3. 三元里抗英
4. 冯婉贞抗击火烧圆明园的英军
5. 华中军区告状:陈毅不会打仗
6. 我的中国性格 (读完热血沸腾!!!)
7. [转] 当年的满洲国竟然会是如此的发达与富裕
8. 我爱祖国的蓝天 阵容空前强大
9. 详解军队文工团体系
10. 可爱的中国(方志敏)-- 原文及朗诵
11. 粟裕与王耀武的三次军事对决
12. 悲怆:方志敏与红十军团,粟裕逃过一劫
13. 粟裕对红十军团覆灭的总结
14. 开国帅将的军衔是怎样评定的及军衔的待遇区别
15.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元帅,大将及上将的职务
16. 开国帅将的军衔是怎样评定的及军衔的待遇区别
双抢老太婆全文请看:
1.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1)
2.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2)
3.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3)
4.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4)
5.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5)
6.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6)
7.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7)
更多的与朝鲜有关的文章请看:
1. 四野中朝鲜族部队的历史渊源
2. 四野送回朝鲜的部队
3. 东北解放初期的朝鲜走廊
4. 明援朝抗日七年之戰 -- 八次主要陆战的兵力对比和结果
5. 明援朝抗日七年之戰
6. 清日甲午戰爭(1)-- 平壤之戰
7. 唐日白江口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