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孤独” ZT

(2010-05-22 07:38:17) 下一个



  读古往今来文化伟人的传记,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们的孤独。米开朗基罗给侄儿的信上说:“我永远是孤独的。”贝多芬在笔记上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的在世界上。”18世纪哲学巨人康德是孤独的,蛰居哥尼斯堡僻静小巷,每天下午三点半准时出门,沿著菩提树林荫小道散步,市民们用他来对怀表。20世纪的哲学奇人维特根斯坦是孤独的,他干脆离群索居,结庐爱尔兰西海岸,漫步荒海滩,与鸥鸟结伴。爱因斯坦称自己是“孤独的旅人”,他说:“我从未悉心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乃至我最亲的亲人。在这一切面前,我总感到有一定的距离,需要保持孤独,这种感受正一年比一年强烈。”孤独,真是他们的宿命?

  人来到世上就是矛盾。每个人既是精神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群体的一员,生活在共同的精神家园中。有朝一日“自我”厌弃墙内生活,离家出走,独行天下,就难免感到孤独了。海涅说:“莱辛有一个从没有向朋友们讲过的不幸,那就是他那可怕的孤独,他那种精神上的孤立。同时代的一些人热爱过他,但没有人了解他。”这也就是鲁迅所谓的“前驱者的孤独”了。

  思想文化领域的每一次进步同时也是一次精神的叛逆。叛逆是离群,它拥抱孤独。思想的根固然扎在现实中,但思想的实结在孤独中。齐克果称孤独沉思的一刻是“幸运的时刻”,这时候头脑“被思想弄得沈甸甸的,犹如稻穗,因成熟而低垂。”优游俗世如鱼得水之徒就难得有发自灵魂深处的孤独感了。陈子昂之前登幽州台的人不在少数,但只有陈子昂唱出了内心深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

  萨特说,他有时喜欢独自在餐馆用晚餐,为的是体会自己的孤独。孤独其实是精神的盛宴。我喜欢坐火车长途旅行,一上火车就会想起李白的名句:“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丰满的孤独从心头升起,带著点儿“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的惆怅,带著点儿“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的忧郁。渐渐地,觉得自己越来越疏离于身外的世界,仿佛分身到了另一个星球上,正眺望地球,眺望在地球上行驶的这一列火车,眺望火车上的这一个我。于是在回忆中盘点尘封的往事,重作评章,仔细思量。从社会到人生,从历史到现实,数不尽的兴衰荣辱、成败得失、悲欢离合、力命争执……在眼前纷纷追逐而去。待到从孤独中出来时,已将人世看破了一角。

  没有感到过精神孤独的人是没有出过家门的孩子。三百来年前,法国的拉·布津耶尔说:“不能离群索居是多麽的不幸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