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经的教育和教育者

(2009-10-23 07:48:18) 下一个

         曾经的教育和教育者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大江大海 1949》有一段发人深省的叙述:

 

“流亡學生的設計遠在抗戰的時候就有了,當時教育部有一個計畫,幾個中學編在一起就叫聯中,大學就叫聯大,所以聯大不只一個西南聯大,只是西南聯大最有名。在抗戰的時候,聯大、聯中是很成功的,很有韌性的,它讓自己的民族在戰爭中教育不終止照常運作,相當成功。很多聯合高中非常優秀,孩子們一邊流亡一

边念书,培養了很多人。”

 

战乱之中,边流亡边念书,可敬教育者的作为!没有人领导,不是受命于谁,他们不忘为中华民族培养人。我自然想起和平年代的一幕幕,尤其是文革中的“停课闹革命”。阶级斗争压倒一切,课,说停就停了,好像没人对中华民族负责。难怪人家说咱们没有真正的教育家,可那年月,谁敢担当这个责任呐!

 

抗战時大部分知識分子因為國民黨腐敗而左倾,可是龙应台的书里说:

 

“豫衡中學很多老師比較老派,北大清華出身的,思想比較成熟,不跟新潮流起舞的那種。共產黨在那時代是很時髦的、很新穎的、很有魅力的,但是在南陽教育界有些老先生不相信這個事情。”

 

就是说老先生们不受政治左右,安于教育,忠于职守。后来的历次运动,那一次不是阶级斗争为纲,哪个教师不得先红后专?谁敢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难怪人家说咱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园丁,可那年月誰敢只顾园里的花朵啊!

 

从龙应台的记载,园丁这个称号远远不能代表当时那些老师:

 

“五千個學生跟著校長老師亡命千里。”“老師帶着學生像母雞帶小雞一路跑,都沒有跑散,因為師生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跟著老師走,家長很放心。孩子很多本來就是住校,老師晚上拿著燈籠去查舖,一個一個小娃都睡在那裡,老師才去睡覺,那真的是像父兄一樣。”

 

現在到郊外遠足都得家長同意,上大学了家长都不放心,是不是现在的老师做不到“父兄一样”,而令家长不放心呢?

     

我不禁想,60年来,我们学了“老大哥”,又学“纸老虎”,把自己的“旧社会”彻底推翻、砸烂,是不是舍近求远、得不偿失啊?战乱中都“培养了很多人”,说不定那时候的教育界有许多宝贵财富值得珍惜呢。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政教分开和学术自由。                2009-10-2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