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琪儿的博客

天涯知己:正在受苦,奋斗而必胜的自由灵魂。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漫漫归乡路(十三) 天有不测风云

(2014-01-14 16:30:34) 下一个

[谨以此部长篇连载献给我的女儿, 以及所有正奋斗在异国他乡的同胞们; 并以此纪念逝去的青春岁月。本故事中许多人物和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为巧合。谢绝任何转载!]

    在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就有两种建筑师:一种是有思想原则的人,对于当时的建筑潮流和它的发展,有鲜明的观点,并且在实践中坚持和扞卫自己的价值观。

    另一种则是浑浑噩噩,与时俯仰;趋炎附势,在原则问题上向权势妥协,希求幸进。

    而东江设计院的林总就是前一种建筑师。

    当然,一个建筑作品从最初立案到最后建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很多人为的参与和复杂的因素。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根据建成作品的优劣来判断它的设计师是哪一种人。

    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格罗皮乌斯(德裔美国建筑师),当年因创立“包豪斯”而遭到纳粹党的迫害,流亡到国外。

    无独有偶。象林总这样的不为权势所动的中国本土建筑师,其创作道路之艰辛就可想而知了。虽然做了大半生的建筑设计,林总的设计绝大部分往往因为太“阳春白雪”而没有被业主所理解,故只停留在方案阶段。雪伦常常为此替林总鸣不平。

    这次江阳会展中心投标,因为请的评委都是专家,由林总主做的这个方案才能够脱颖而出。“皇天不负苦心人”,中标之后,雪伦是由衷地为林总感到高兴。几年以后,也就是在林总退休以前,就能看到自己心爱的作品在江阳市落成了。

    不知不觉中,雪伦已经来到了东江设计院。林总的办公室在二楼的尽端。

    林总有一个习惯:如果是他在办公室,一定会打开房门,表示随时欢迎到访的客人,尤其是年轻的建筑师进来探讨专业问题。除非是有极特殊的情况。

    当雪伦来到林总的办公室门前时,门是关着的。雪伦很纳闷:上周五下班前接到林总的电话,让她今天一早来见他,怎么失约了?

    雪伦还是推了一下房门,门开了。

    只见林总坐在办公桌前,表情严肃。他双眼布满血丝,像是一夜没有睡觉。左手还拿着一只点着的香烟。

    在那个年代,东江设计院的男建筑师不吸烟的很少。 听老同志们说,林总年轻时因常熬夜做方案,也是吸烟的,不过近几年已经戒掉。雪伦与生俱来地怕烟味,而设计院所有老总除了林总几乎人人都吸烟。这也是为什么雪伦更愿意接近林总的原因之一吧。

    今天林总是怎么了?雪伦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雪伦进来的时候,林总没有象往常那样微笑着向她行个注目礼。只是说,“你来了,坐吧。”

    雪伦也没有象往常那样坐到林总的对面,而是坐在角落里的沙发上。

    静默了片刻,林总说,“刚才院长来过了,说刚接到市里的最新通知:江阳会展中心的投标结果取消了。”

    “什么?!”不知是由于房间里的烟味,还是消息太突然。雪伦觉得胸闷,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嗦。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雪伦问。

   ”上周,就是在我们汇报后不久。市长从国外考察回来。一定要在旁边那块地上加建一个图书馆。所以要重新招标,这次只请境外公司参加。“
 
    “一个建筑师,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看着自己设计的作品被建起来。” 林总常说的这句话也是所有建筑师的共同想法。

    前面交代过了,雪伦得罪了自己组长和所里的老总,他们不给她好的项目做。虽然中了扬拓给的几个投标项目,等项目落实之后,又被组长和老总们分给其他同事做施工图。扬拓不便干预过多,总是这样安慰雪伦,”别灰心,以后会有更好的机会。“

    上周末,兰凯的表姐从加拿大打来电话,说她为他们移民的事见过律师了。律师说最快一年,最迟两年,兰凯和雪伦就可以登陆了。还说,等到了加拿大,雪伦可能不会有机会接着做建筑设计了,要准备改行。她有一个朋友在加拿大最好的大学麦吉尔学的建筑,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结果去了香港。

    雪伦本来以为这次中标以后,花上一,两年的时间做完施工图再出国,这样就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划个圆满的句号,也算对得起自己多年的寒窗苦读。

    可是现在,煮熟的鸭子又飞走了。

    但是,雪伦毕竟年轻,将来还有机会。更让她感到难过的是林总。林总还有几年就退休了,他的设计作品只在外地建成了一些。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江阳市建成一个地标建筑。想着设计院里一些老总为了能拿到项目,违心地迎合业主做设计。江阳市几乎每天都有恶俗的建筑落成。雪伦常常想,这是什么世道啊?!

    三个月过后,又传来了消息。江阳会展中心及图书馆国际竞赛有了结果。在专家初选的三个方案里,市长选定一家德国设计公司的方案。由东江设计院配合深化并完成施工图。

    上个世纪末,中国建筑界有这么一个现象:上至国家级建筑,象国家大剧院,下至地方政府建筑,象江阳市的几个政府项目,它们的设计者或者主要设计者,无一例外地都是外国人。这难免让人产生联想:是中国本土的建筑设计师水平都很差劲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就拿国家大剧院来说吧。在评委们对来自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设计方案进行第一轮评选时,中国设计师魏大中的设计方案得到了七成五评委的不记名赞成票,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但是,奇怪的是,后来的中选者却“不明不白”地成了法国人安得鲁!对于安德鲁的设计方案,中外许多建筑专家都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评。

    加拿大建筑大师麦·克伦说:“如果这个建筑能建成,那全世界的建筑教科书都可以烧掉了!” “这是一个愚蠢的构思、一意孤行地思考的方案。它是一个在西方绝对不会被允许的,反而在中国钻了空子,成为有机会实现的方案。” “我实在是为我所爱的一个国家而担忧,这方案会给中国带来羞辱。”

    就在大剧院动工期间,设计师魏大中在悲愤中离开人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