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静

行万里路,读万券书,淡泊尘缘,情系河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丰满地处寒冷地域,冬春有半年地里不长蔬菜(那时还没有暖棚种菜),商店也不供应蔬菜。各家各户都是在秋季购买、存储大量的(数百斤甚至上千斤)大白菜和土豆以备冬春季使用。存储的方法主要是放入气温为零上几度不冻也不热的地窖中。开头一些年我没有菜窖,秋季买的大白菜一部分腌成酸菜,另一部分就放在楼道里。酸菜可以长期放置不坏,但受菜缸容积的限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六、七十年代丰满的物质供应长期处于匮乏状态,特别是富含高蛋白的鱼、肉和蛋。人们不得不寻求其他来源。松花湖生长有大量鱼群,有一个国营松花湖渔场经营渔业,但在丰满本地吃不到湖鱼,因渔场捕捞的鱼基本都上调给北京和长春的首脑机关了。公家仅在年节时供应给丰满居民少量冷冻的扒皮鱼或带鱼。要吃新鲜淡水鱼只有自己另想办法。我听别人说,大丰满有的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在丰满生活期间,日常必须品经常处于匮乏状态。粮食是低标准定量配给的,吃不饱是一种常态。每人每月粮食定量中仅供应1斤大米、2斤白面,其余是苞米面、苞米碴和高粱米,细粮就显得特别金贵。食用油每人每月二两,猪肉每人每月半斤,鱼和鸡蛋逢年节才少量供给。蔬菜虽不定量,但供应少,夏秋季下班后看到商店菜棚里来了蔬菜就赶快排队购买。冬春季就根本买不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1963年7月我和淑丽旅行结婚回到丰满后,没有房子,只好各自仍住在单身宿舍。那时职工住房都是由厂里配给的,收取低廉的月租,从工资中扣除。直到年底我们才分到一间6平米的小屋,在一栋红砖平房内,两间大屋和一间厨房已住有性刘的职工一家三口。给我们住的是附属的背阴朝北的小屋。小屋的布局是:南北长3米,东西宽2米。门朝西。出门是刘家的厨房,厨房里一扇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丰满大坝安全关系到下游吉林、黑龙江广大地区安全,十分重要。而坝的观测是大坝安全的耳目,备受重视。1954年汛期因为丰满水库来水多、水位高而开闸泄洪时,电厂组织水工人员日夜不停观测监视坝的状态。但上报给上级的大坝坝顶水平位移观测数据因观测误差大而出现较大的数值和不规则的变化。一位主管的国务院副总理看到这些数据后怀疑坝在晃动,逐决定立即加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到丰满发电厂后全国大炼钢铁高潮已经过去,但吉林市委仍不停地指挥全市搞各种生产大跃进运动,1960年秋提出了全民“大炼焦炭”大会战,要把吉林市的焦炭产量在年底前翻一番。这使我不禁想起两年前的往事。1958年号召全民大练钢铁时我还在清华读四年级(我们的学制是五年,比其他大学多学一年)。清华园里也筑起了一些小高炉,各系师生停止正常教学和科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丰满地处吉林省中部、北纬43.7度、东经126.6度处,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凉春秋短。我在丰满那些年,最低气温是负38度,最高气温是正38度。每年4月初气温转正,10月初气温转负。4-9月气温在正温区,除4月上半月和9月下半月偏冷以外,其余5个月气候温暖宜人,就是7月盛夏也不太热,晚上还要盖薄棉被。但从10月到次年3月,气温在负温区,人们要抵御的就是寒冷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我的“丰满亿旧”在美篇发表后,得到不少美友的回应。最先来帖的朋友是我在江西樟树中学的同班挚友黄嘉。1954年我们高中毕业后,我考入清华,黄嘉考入北大。我毕业后先后在吉林丰满和武汉工作,他则到北京化工研究院工作,后来担任了研究院总工程师。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经常的联系,无论两人身处何处,总是书信不断。我们心灵相通,互相信任,成为无话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961年厂里决定对丰满大坝上游坝面作大面积防渗加固。安排我和另两位技术人员作工程设计。经过对国内外(苏联)有限的技术资料的调查搜集和丰满历年加固方法的比较论证后,确定采取在坝面挖除约两米深的风化混凝土,在原坝面位置支立钢筋混凝土预制防渗面板作为新坝面,其内填筑粗骨料(卵石),然后灌水泥浆填实的方案。我完成了坝面加固技术设计和工程计划。[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到丰满发电厂不久,厂部教育科就要我担任职工业余学校的教学。我没有推辞,因为觉得这是自己受教育多年后,对人民应有的回报和义不容辞的义务。回想我在清华读书时,曾主动到学校附近农村的夜校扫盲班教农民识字的情景,初步受到了如何把知识传授给他人的锻炼,就充满信心地在职工业余教学的岗位上岗了。我被安排的第一个任务是教工人小学班的语文。每天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