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祠庙与洪门的关系关于“祠庙与洪门的关系”的问题困扰了很久,算是有个较为成熟的想法。事实上早期墨尔砵和边地高都给了一些提示,只不过转不过弯来,那就是无论是四邑会馆或“三邑堂”都是用“DistrictsCompanyHall”的字眼。表面上很难说得清楚,而实际上“Hall”是作“祠堂”来解读。“祠堂”是正确译法是AncestralHall,是基于传统的[
阅读全文]

在追索澳洲华人历史的过程中,偶也收集一些国内的资料。日前看到英文报纸NewcastleMorningHeraldandMiners'Advocate在1951年3月15日第5页题为“25YearsamongtheChinese”的文章,不禁想起10年前造访雪梨救世军时送给我的一本小书。该书是救世军在1976年印刷的,仅82页。不知道是印刷厂的原因,又或者是成本上的控制有关,现在已是非常容易散页,保存不好的话,很快就变成无法还[
阅读全文]

洪门的部份历史
澳洲洪门基本上是属洪顺堂一支,但也是天地会中十堂的老二。1787年林文爽起事失败后,广东洪顺堂一支为避官府追查而更名为“三点会”“三合会”;1845年香港取缔三合会,又按南洋一带的说法改称“义兴”;直至1848年美国旧金山的洪顺堂需向政府申请团体执照时而改名为致公堂,故而澳洲绝大部份依此改名。
关于三合会会簿(洪门[
阅读全文]

华人的自我约束及与洪门的差异参阅许多澳洲华人历史的书籍及文章几乎都没有提及墨尔砵四邑华人在1854年为Ballarat淘金所定下的规则,或许可以这样说,为订这规程的时间也是现在将四邑会馆成立的时间。1854年是华人规模性来维省淘金的年份,其间绝大部份正式入境(维省尚未征收入境税),并以四邑人为主。这规则名为“孖辣华人社会章程”RulesofaChineseSocietyEstablishe[
阅读全文]
澳洲各省最早的洪门活动追索一.纽省曾任上海“新晚报”外文编辑及一个新闻工作者英文期刊编辑的周维英(V.Y.Chow,亦名周成贵)声称其祖父是正苏王KingJingSao,接替了在1850年到达雪梨的“LoongHungPung”(暂译作“龙洪帮”)成为澳洲秘密团体的领袖(注1)。疑点在:周维英在1865年时随父称在Grafton生活并读书,并没有提及他的祖父。周维英的父亲是经营一间蔬[
阅读全文]

-简覆Bobbysydau澳洲致公总堂发行的特刊中没有提及游广与刘安明两人,一是可能与篇幅有关,二则或者两人在位时间太短而略去。但这两人的活动报导也有,并非孤证。然而这两人在纽省的活动范围仍不清楚,如何上位则需要推理及证实。黄柱稳自少成长在鸟修威省朝呢埠Junee,后来一直是“义兴”在鸟修威省中部的实际运作人物。他在雪梨及朝呢埠有物业和商业行为,[
阅读全文]

(6)洪门与其它华人的头领们“头领”在华人的圈子内又不一样的称呼,“领头人”、“带头人”、“首领”、“头人”等不一而足;广东人多以“头头”或“亚头”称之,而早期澳洲华人也有将老板Boss称之为“亚头”。180多年前澳洲的英文报纸则将所有的华人头领统称为“Chineseheadman”,约1880年之后则依据华人社团、华[
阅读全文]

澳洲洪门发展的华人社会基础“江湖”中无论任何帮、派、堂口都需要有先立足后发展的过程,在澳洲淘金潮出现之前,洪门即使有种子散落也没有可供的“土壤”。1854年之前是有批量的华人乘船来到澳洲,但很快就被分散到远离城市的乡镇或农场去,能相聚的机会每年没有多少次,故而多是在短时间步行可到的范围内见见面,以牌九番摊的形式互娱及排解在异国[
阅读全文]

澳洲洪门的发展轨迹前面略为说明洪门在国内及香港的一些情况,可以确定洪门在澳洲发展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太平天国及洪门起事的各路人马在两广辗转了十年(1851-1861),为了逃避战火及官府的追捕杀戮,大批原系东莞、番禺、顺德、香山等地的三合会众及民众大量涌入香港,其中不少人经过香港作华工逃亡至南洋、以及美国与澳洲的淘金潮中的。这些人大多数并非拖家带口[
阅读全文]

1854年广东三合会在香港曾经到南中国及马六甲传教的英国传教士WilliamMilne早在1821年写了“SomeaccountofasecretassociationinChina,entitledtheTriadSociety”的关于华人秘密会社文章(1825年由马礼逊在皇家亚洲学会的期刊内发表),这篇文章首次将三合会翻译为“Triad”,之后为世界英文报导及政府版行的法例所沿用,也是世界最早用英语发表对三合会的研究。满清政府则在乾隆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