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长的候车室里稀稀拉拉地有一拨又一拨人进来或出去.大都带著些倦容,有些
衣冠不整.一群Amish(阿米士)的人在候车.男子是清一色的浅蓝上衣浅蓝长裤,人人
手持一个四四方方的黑色皮包;女子则是一袭的深蓝长裙,头顶一个圆筒帽,帽后连
著一块披肩将整个后脖颈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张张白里透红的脸.那手工制作
的衣服、提包,从式样、质地和颜色都固[
阅读全文]
这是一个经典的关于选择的哲学命题:在一头牛的两边各有一堆草,这头牛思忖着到底该吃那一
堆,它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最后终于饿死了。这个命题其实反映了人人都面临的选择的困境,
用美国华人女作家羽醇的话是:在每一头牛的眼里,总是对面山上的草更绿,而用通俗的话说是
“这山望着那山高”。对大多数旅美的中国人而言,中国和美国就象牛两边的草堆,摆[
阅读全文]
自己独自一人到座落于阿森斯小镇的俄亥俄大学读书,妻子则住在两百多英里之外的
克利夫兰。自己没车,小镇也没有任何公共交通联接外界。于是,搭便车差不多成了
我去克利夫兰探望妻子的唯一途径。
一留心才知道,搭便车对美国大学生而言乃是家常便饭。“穷学生”一词大概古今中
外皆适用,今天的美国也不例外。已是研究生阶段了,班上的美国同学中好几个还[
阅读全文]
方言
《美国无梦——我的六年留学生涯》是作者在美国求学经历及感受的一部真切记录。作者的文字以奔放、直率、幽默见长。无论是叙说个人体验、感悟,还是表达省思、怀念,作者都显得行云流水、游刃有余,常能涉笔成趣,以简约、俏皮、精致的语言将留学生的生存境遇和心态展示出来,赤裸裸而引人入胜,戏谑中显出睿智,平淡里透出沧桑。书中对留学生在中美[
阅读全文]
从俄亥俄大学商学院MBA班毕业已经一年多了,不时会收到一些同学的电
子邮件,于是上学时的一些人和事又浮现在脑际,大多是那些让人忍俊不
住的带些戏剧性的场景。而当时曾经耿耿于怀的一切不快,弹指间都悄然
而去。人,大概都有点选择性遗忘症。要不然有关故园旧人之类的文章,
怎么会是篇篇充满温馨?
商学院坐落于卡普兰楼(CopelandHall),四楼的406房间是MB[
阅读全文]
这是施福和格拉赫在他们合著的《轻轻松松成为百万富翁》(TheArmchairMillionaire)
一书中出的一个小测验:
你从事一件为期三十天的临时工作。你可以选择如下两种领取报酬的方法:
第一种,连续30天每天领取1000美元,或者
第二种,第一天1美分,第二天2美分,第三天4美分,即在这30天中每天
的报酬比前一天翻倍。
你选择哪一种领取报酬的方法?如果你选择第一种,那[
阅读全文]
陈俊辉
时下图书市场中理财致富类的励志书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尽管其中不乏给人启迪的佳作,但读过许多所谓的教人致富的励志书籍,读者也会坠入云天雾地:那些说起来头头是道、看起来字字珠玑的书籍,离开当今中国的现实太远了,而且许多不乏搬来搬去、让人读得发腻的“真理式的废话”。《在美国别谈爱情____一位MBA的美国求学经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阅读全文]
一位中国留美学生与几位美国学生同住一屋。那位中国学生每天一下课回到家,
把书包一扔,便迫不急待进了厨房作起饭菜来,于是整个屋子便回响起锅碗瓢盆的
碰撞声,中国饭菜所特有的油烟、味道也四处弥漫开来。相反,几乎见不到美国学
生做饭,一日三餐他们大都以几片面包、火腿,外加一杯可乐及各式各样的维生素
片等草草打发。
这位中国学生是单身,生活[
阅读全文]
明天__九月一日是自己来美整六年的日子。在国内时曾在《大学生》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名为“‘红、黄、黑’三道亲历记”的文章,谈自己从武大毕业后从政、经商、做学问的感受。那时绝对没想到的是,自己会在工作了九年以后又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更没想到的是,自己会在美国弃文从工干起了电脑谋生的行当。不久前给一位以前的室友打电话,没想到那位室友已悄悄南下德[
阅读全文]
转眼间来美国已经四年,要说有什么感受的话,那就是在美国的日子有点
象吃美国鸡,不能说是味同嚼蜡,但也绝不象初看起来或留在国内的人们所想
象的那样脍炙人口,个中滋味只有吃过的人才知道。
当初动心赴美时虽谈不上豪情万丈,但也多少有些明丽鲜亮的向往。从富
丽堂皇的楼到碧蓝澄澈的天,从好莱坞影片中优雅的绅士淑女到到曼哈顿白手
起家的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