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写真

晓辰, 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Ohio University MBA, 著有《在美国别谈爱情》,《美国无梦》。个人网站是http://www.xiongchen.com
正文

美 国 无 梦

(2005-01-13 18:45:51) 下一个
  转眼间来美国已经四年,要说有什么感受的话,那就是在美国的日子有点 象吃美国鸡,不能说是味同嚼蜡,但也绝不象初看起来或留在国内的人们所想 象的那样脍炙人口,个中滋味只有吃过的人才知道。   当初动心赴美时虽谈不上豪情万丈,但也多少有些明丽鲜亮的向往。从富 丽堂皇的楼到碧蓝澄澈的天,从好莱坞影片中优雅的绅士淑女到到曼哈顿白手 起家的中国男人女人,具象的抽象的,明晰的朦胧的,都有。   初到美国时也确实兴奋了那么一阵。秋天那浓艳欲滴色彩斑烂的树林及草 地上奔跳逐食的小松鼠,真正是油画里才见过的;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则让自己 第一次领受了物质丰富而人口不膨胀的益处;进出楼房时前面的陌生人会停下 来为你把着门;擦肩而过的女郎抬起头来对你嫣然一笑;还有可以喝的自来水; 公用电话旁的电话簿及公共卫生间的免费手纸…… 这一切都让我想起出国前 听到的一位访美归来的人说过的一句话:“美国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好,美国比 你想象的还要好。”   但内心的那种兴奋也就持续了不到两个月。那以后好长一阵,按当时的室 友小林的说法,自己老在“长吁短叹”。   原因是自己开始领略到了美国富足温馨掩饰下的另一面,也是美国生活的 更真实面:那就是美国无梦,美国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冰冷僵硬的“现实”。   首先是学业上的压力。美国大学没有什么辅导员跟你聒噪“好好学习天天 向上”,教授也不会教导你努力用功之类,对学生迟到缺席也睁一眼闭一眼的 。但你会随时感到一根无形的鞭子在驱赶着你刻苦用功。每门课程第一次上课 时教授会分发一份Syllabus(教学大纲),上面列着要交的Assi gnment(课外作业)、阅读书目之类,其繁杂沉重往往会让初到的中国 学生大吃一惊。美国教授又全是一副学生只修他(她)一门课的架式,文科的 许多课程都要求一周读完一本书,写一篇读书报告;理工如电脑类则大多是一 周一道程序。这些都记入总分,而且迟交一天减分20%,迟了五天就是No thing(什么也不是)!还有平时的测验、口头报告、期中期末的大考、 论文,一个学期几门课叠加起来,学生无不叫苦连天。但除了拼命应付之外也 毫无办法,因为“六十分万岁”在美国大学绝对行不通。研究生的平均成绩不 得低于B,也就是八十分以上,而且最多只能有两三门课得C。一旦分数掉下 去则奖学金学位全泡汤。记得刚到美国的第一个学期,在为写不完的论文晕头 转向的同时,自己心里也在抱怨当时的那些所谓“留学生文学”:这么多人怎 么全在写什么打工的辛酸,其实留学最苦的是“学”呀!   其实美国就是如此运作的:没有任何空泛飘渺的说教,而只是铺天盖地撒 下一张无形而无处不在的“现实”大网,这张大网就是残酷竞争优胜劣汰。机 会的大门是向所有人敞开的,尽管对不同的个人会有些宽窄不一。法则、先例 、奖惩,一切都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你可以成为总统、亿万富翁、公 司总裁、歌星、球星、影星、医生或律师,你也可以是领救济的穷人,乃至无 业者、流浪汉。   而Bottom Line(底线)就是钱。如果说美国是一架巨大的机 器的话,金钱就是其润滑剂;同时金钱也是检验一个人能力与成败的标准。在 美国英语里,不得志者叫“loser”,也就是“丧失者”。是的,在这里 没钱就丧失了豪宅好车美食乃至作人的尊严。当有钱人在谈论着地中海滨的落 日及乡村俱乐部高尔夫球赛输赢的时候, 在廉价的“奥迪”(Audi)或 “大省钱”(Savealot)食品店用食品券购物的人们是不会指望商店 服务员笑容可掬热忱周到的,尽管她们绝不会象今天大陆的一些服务员那样赤 裸裸地露出一幅无遮无拦的鄙夷与不屑。对于那些从海外包括中国到美国寻 “梦”的人们,美国说透了也是一个“钱”字。事实上,经典意义的“美国梦” 就是指一份工作、一辆汽车,外加一栋房子,一切都“唯物”得可以。而这唯 物的“美国梦”已足以让人的生活无梦了。学位、工作、身份“三证”叫人一 头扎在现实的泥淖中好几年喘不过气来。不信问问在美的大陆中国人,七、八 年没听过一次音乐会看过一次艺术展览的大有人在,近千个日日夜夜多半交给 了实验室和电脑房。   中国人说熙来攘往皆为“利”,口气多少带点鄙薄与不屑。而这在美国早 已是人人都当作天经地义并个个都奉行不殆的准则。使利润最大化是所有经理 人员的最高原则,而挣钱致富是所有人皆明白的工作目的,只有政客才会说些 “为人民服务”的大话,而说的听的都知道那是为了拉选票才唱的高调。记得 一位美国总统说过:“American’s Business is  Business。”(商业就是美国的事业)一切为利、万物皆商的结果是 美国文化的实用主义,表现在人身上就是美国人的俗。   如果把孜孜为利、谄富欺穷的势利称为俗,那么中国也有俗人并且俗人越 来越多,而美国则到处是俗人,是集体无意识的俗。俗到连美国人的宠物如狗 见到旧车破车从门前经过就愤愤地吠叫不停,对西装革履的来客则老远就摇尾 献媚。   实用和俗也戕害了人际关系。中国人美国呆得久了,稍作一点观察,发现 很多美国人其实很势利。一位学电脑的大陆男生想起自己班上一位美国女同学 的举止。她平时的穿戴很有些保守,但每到“数量分析”一课时总是酥胸半露 的打扮。上这门课的教授是一位近六十岁的老头,早已有些君子之好的名声在 外。这位教授平时很难捉到,但每当这位女同学有什么疑问时,老教授总会兴 奋地讲上一二十分钟。这门课规定93.5分为A,最后成绩出来时,那位女 生的分数恰巧是93.5。从此一见到美国女郎璀璨的笑容,这位男子便会想 到暗地里论斤论两的算计,并在心里告诫自己:再灿烂的笑容也只能权当风景 欣赏,切不可入了床头枕边的梦。   俗也渗透淹没了诉诸情感的影视艺术。在美国呆得久一点的人都会抱怨美 国的电视节目、特别是白天的各种Show(节目)肤浅无聊得登峰造极。事 实是,面对以千万以亿计的俗人,迎合他们的俗才有收视率,才能改善Bottom  Line。于是奥斯卡评委也扛不住了,把奖颁给了俗得发腻假得倒胃的 《Titanic》之类。   于是留美的中国学子一边为“三证”在现实的泥溷中辛辛苦苦地跋涉着, 同时被美国人实际功利得冷酷的俗气所裹挟,便常常有心中情愫无所寄托胸中 块垒无从化解的郁郁寡欢、无奈酸涩与漂泊无依。真个是“把吴钩看了,阑干 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也不是没有从现实的泥溷中昂起头来喘息一下的可能。世界其实依旧在美 丽着,尽管功利与搏杀象周围的水泥墙钢铁架般煞着风景,提醒我们美利坚不 相信梦幻与眼泪。在“入其俗从其俗”、在泥溷中打转的同时,我们还是满可 以“哲学”一下以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这里的“哲学”是梁实秋先生所谓的 隔着一层薄纱或烟雾看世界,使生硬的现实琐事软化一些,让庸碌的俗务透出 人生的意义,从不完满的尘世中得到满足。关键是要调整心态,学着接受这个 实实在在得让人无奈和沮丧的世界,从而心平气和地跋涉着,旷达地忍耐着, 愉快地生活着。 (1999年8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