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舟静泊听涛声

让心之船随思绪漂流,静息聆听岁月流淌的歌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凄婉的哀歌

(2008-01-19 16:53:28) 下一个

凄婉的哀歌: 评介电影《赎罪》    廖康

误解酿成的悲剧、妒嫉产生的恶果、战争制造的灾难、我们已经见过很多了。有谁还能再写出新意?有谁还能再拍出美感?有谁还能再次用这类故事让我感动?但我看到《赎罪》Atonement的结尾时,竟然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这部电影以梦幻般的美丽和伊甸园式的天真开始,以灰暗的战场、血淋淋的伤员和震撼人心的实情结束,唱出一支凄婉的哀歌。

故事始于1935年,一次大战似乎已变为遥远的记忆。英国一家贵族的乡村庄园掩映在如沙似烟的霭雾中,显得宁静、美丽。唯有打字机劈里啪啦的声音和咚咚咚的脚步声打破这宁静;十三岁的贵族小姐Briony刚写完一个小话剧,急匆匆地要让来访的,闲极无聊的亲友排练演出,她更想让管家的儿子Robbie来看她写的话剧。庄园主人善良,让英俊的Robbie上了剑桥大学。Briony和她十八岁的姐姐Cecilia不仅对他们之间的等级差别毫不在意,而且都喜爱他。然而Briony隔窗看见姐姐和帅哥在水池边的一幕,让她误以为帅哥欺负了姐姐。镜头随即闪回,让观众看到实际上发生了什么。这是本电影数次使用的别致手法,既有Briony的个人视角,表现有限的,谜一般的情景;又有全知视角,表现清晰、真实的景况;与个人视角相互对照。水池边那一幕,让人想到许多以“打破的水罐”为题的油画,其象征意义也的确为影片的情节做了铺垫。但在20世纪,在这宁静、美丽的乡村,又会有什么了不起的后果呢?

后果竟然比我想象的更严重。Briony自以为是;姐姐和帅哥的性意识唤醒了;他弗罗伊德式的口误在此成了笔误;Briony对性爱的似懂非懂,对帅哥的单相思,对姐姐青涩的嫉妒,对偷看到的笔误的震惊,这一切导致她在书房对Cecilia和Robbie的另一场误解。而后,在夜幕中寻找丢失的两表弟时,她撞见的野合及懦弱者的谎言,使她确信Robbie干了坏事。她的证言送他入狱。

不要以为电影有太多巧合,上述一切事件都发生得合情合理,自然而然。让人震惊的仅仅是,美好的生活如此脆弱!瞬间,我们所期待的一切,远大的前程,甜蜜的生活,都可能改变。当然,我们还有希望,那是潘多拉盒子里为人类留下的最后的礼物。我希望Briony长大后,明白事理了,会来纠正自己的错误,会来赎罪。但二战先爆发了,在和平环境里原本不难改变的错误失去了改变的可能。帅哥出狱参战,在法国抗德,两姐妹都当了护士,在伦敦救护伤员。战伤的惨状与影片前半部的美丽形成强烈的对照,还有敦克尔克大撤退---远没有历史纪录的那么辉煌。虽然我并不怀疑敦克尔克的军事和历史意义,但我相信电影所表现的具体情况---对当事者,对遭到枪杀的战马和其代表的牺牲,对未能撤离的个体,敦克尔克就是他们的滑铁卢。

当事人也一直怀着希望,Robbie始终揣着Cecilia给他写的信,还有一张照片,那是他们的梦想---海边的一座小房子,背景是俗称“七姐妹”的白垩峭壁,与灰黑的战场形成对照。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他们俩团聚了,真相大白了,Briony来恳求宽恕了……一时,我觉得电影正落入俗套,但我错了。

影片结束时,Briony已是功成名就的作家,也接近耄耋之年了。她为最后一本小说接受电视采访,平静地说出艺术与现实的差别,希望与实情的不同。我们才知道她一辈子背负着愧疚;她虽然没有将此悲剧归咎于战争,但不言而喻,是战争加剧了悲剧,使她赎罪不成。无言的展现胜过言词的指责:战争毁灭人生,摧毁了美好的前景和希望,连赎罪的机会都不给;这一切,都在作者讲述这悲哀的故事,表达自己的终生内疚时,得到展现。每位演员的表演都恰到好处。有些时候,飞速的语流和英国上层人士的语调及用词可能连美国观众都会感到吃力。影片的音响运用得尤其有效,Briony那劈里啪啦的打字声和咚咚咚的脚步声,Cecilia那句深情的期盼“回到我身边来”,反复回响在耳畔。当作者最后说出实情时,我们才知道这些声音在她心中鸣响了一辈子。她的诉说似无伤感,但更显凄凉。这凄婉的哀歌也是她的天鹅之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