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98)
2007 (56)
2008 (45)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T)的校园枪声是每个母亲的梦魇。韩裔美国青年赵承熙冷酷枪杀32名师生后饮弹自尽,制造了这场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校园喋血案。作为有大学生儿子的母亲,悲剧使心底涌起无限悲哀,这个世界远不美好太平,母亲对自己孩子的保护是那么孱弱无力。
我不指望视公民持枪权近乎神圣的美国社会因此血案而改弦更张,事实上VT事件并未激起美国舆论和政坛对枪支管制的辩论高潮。我也不会意外这个枪支泛滥的国度还会再次响起校园枪声,还会有无辜的生命消殒在灿烂的花季。
相对于亚洲舆论的喧哗,美国主流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分析表现得成熟冷静,小心避免牵涉种族文化的联想,力图从人性层次思考来理解赵承熙的冷血行为。据描述,他孤独无友,沉默寡言,平时将自己掩藏在帽子和太阳镜下,拒绝与老师、同学和邻居交流,有时威胁骚扰同学,有时沮丧厌世。从凶手寄给NBC的多媒体资料来看,他的仇富心态和暴力行为勾勒出极不健康的心理人格,明显有schizoid personality plus antisocial personality倾向。
伴随儿子走过青春成长,我格外要提醒亚裔父母千万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亚裔男孩是最容易被疏离伤害的一群人。拥有亚洲人面孔,生在亚洲文化背景的家庭,长在西方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我们的孩子不可避免地遭遇认同困惑和成长阵痛。他们艰难地摆脱孤独,寻找归属,追求文化融合。在社会环境给亚裔男孩以压力的情形下,作为父母亲的我们要为孩子提供更温爱的家庭环境,帮助他们度过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曾写过关于第二代移民心灵之旅书籍的韩裔作家李昌来(Chang-rae Lee)说,这一代人穿梭于两个世界之间,却似乎两个世界都不属于他们,他们必须自己开拓属于他们的领域。李昌来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新旧的移民故事,铸造新的亚裔美国人身份。画一张美国文化适应图,第二代的亚裔美国人,适应过程像一支飞镖飞行的路线:开始被孤立――迅速陷入――被同化――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
我能感到我的儿子进大学后开始回头审视自己的民族文化根源了,他有自主的愿望学中文,对自己的亚洲背景开始怡然自若,他的心情比中学时代开朗快乐。这一周我天天给孩子打电话,生怕这场校园血案给孩子以心理压力。其实孩子比我镇静坦然,多元的美国社会确实有让人欣慰的包容。这个周末,儿子在校园一年一度的春季狂欢节上忙得不亦乐乎,电话那端传来的声音沉着自信,让受惊的母亲有些许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