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川普提到“如果加拿大继续不听话,或许美国应该吞并它”,引发舆论轰动。川普的话听上去像是玩笑,其实所有的笑话都有认真的成分。这事目前不会发生,但美国历史上,军方确实认真推演过如何拿下加拿大——而且,是在英国仍是全球霸主的年代。
1814 年,华盛顿的夜空被烧得通红。英国远征军从加拿大方向急行军南下,闯入还年轻的美利坚共和国的首都。麦迪逊总统逃命如惊弓之鸟,合众国军队四散,国会议员仓皇。英军抓不到总统,就决定烧掉象征年轻共和国尊严的总统府。白色石灰在火焰里炸裂、剥落,空气充满焦黑的灰尘。那一夜的阴影,像烙印一样扎进了美国心里,烧毁的总统府后来重建并再次涂成白色,人们渐渐叫它 White House。可军方记住的可不光是白宫被烧,而是敌人曾经从加拿大来过。
到了上个时间三十年代,美国工业蒸蒸日上,英国却步入衰落。就在这样微妙的背景下,美国陆军部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出现了一份“绝密文件”:War Plan Red ——“绯红作战计划”,文件第一页只写了四个冷冰冰的字:OBJECTIVE: CONQUEST OF CANADA 目标:征服加拿大。它不是科幻小说,也不是编造的故事,而是一份完整的美军军事行动蓝图。
这份计划规定:
第一阶段:占领蒙特利尔与魁北克,切开加拿大东西两大人口带。
第二阶段:以五大湖舰队封锁安大略,夺取多伦多。
第三阶段:太平洋舰队北上,控制温哥华──加拿大的海上门户。
第四阶段:等待英国舰队跨大西洋来救,再一举歼灭。
计划的目的是要打加拿大,顺便把英国霸权解决掉。当时美国的工业电力产量已是英国的 2 倍、德国的 3 倍。如果美国真的动手,胜负似乎毫无悬念。但为什么最后没有动手呢?
1932 年冬天,罗斯福当选总统。在纽约的一间办公室里,他拿到那份“绯红计划”,读到一半,他沉默了。参谋总长问 “总统先生,如果我们现在动手,英国根本撑不住。” 罗斯福轻轻敲了敲桌子:“赢得了加拿大,那我们会失去什么?”他不是担心英国,而是担心的是当时欧洲局势诡异,希特勒的眼睛像一样盯着欧洲大陆。如果美国先与英国开战,德国可能趁机掌控整个欧洲。美国将面对的将不是一只老牌帝国英国,而是一个正在日益强大的德国强权。鉴于德国的侵略野心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把这份计划封存。
可有意思的是,历史学者后来在德国档案里找到一份希特勒的评估报告:“美国若先取代英国,加拿大沦陷,则我们将再无机会占领欧洲大陆。”
换句话说,连希特勒都知道,如果美国在 1930 年吞并了加拿大,他将永远没有发动世界大战的机会。这就是那段历史的神秘转折点──一张美国军方的作战图,把英国、加拿大、德国三国的命运同时牵在一条线上。1940 年,德国横扫欧洲,加拿大的军政高层突然发现原来英国竟然如此不经打。后来在渥太华的国防会议上,有军官沉默良久后说:“感谢上帝,美国从未对我们实施‘红色计划’。否则我们连一周都顶不住。” 这句话后来被纪录在战后的密谈笔记里,被解密后才浮出水面。而当 1974 年华盛顿公开“绯红作战计划”档案时,加拿大学界一片哗然,原来他们几十年来自豪的帝国北翼,在美国参谋部的地图上,从未有过真正的安全。
历史学家们最喜欢问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如果当初怎么怎么样”, 如果罗斯福点头,如果英国再虚弱一点,如果大萧条引发了美英争夺海权的冲突……那本来可能发生的局面是这样的,加拿大被美军三个月内拿下,英国失去北美补给线,全球舰队失去意义,美国提前十年成为世界霸主,希特勒面对的是一个统一北美、强大百倍的对手,二战可能根本不会以我们熟悉的方式爆发,历史,真的可能被一支写在那份作战计划而改变。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是无数次差一点的结果。曾经差一点美国吞并加拿大,差一点英国霸权被提前终结,差一点德国不敢发动战争,差一点我们今天讲的世界史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历史一位总统的犹豫,一份文件的延迟执行,一场会议上的妥协或者沉默,都可能让文明往另一个方向滑去。就像苏秦张仪的一念之差曾改变战国天下。
美国一份“红色计划”的搁置,也改变了 20 世纪。历史学家说:“世界不是必然,而是偶然。”而美国吞并加拿大,就是那段差点真实发生、却被历史轻轻合上的“偶然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