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国内待了一段时间,发现能痛痛快快、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的时候越来就越少。
大家好像总是在不同的社交场合,小心翼翼地遵守着不同的“交流潜规则”。
到哪里去遇见那个完全真实的、可以轻松敞开的“自我”呢?
这种“聊不起来”的感觉,最让人无奈的,是发生在那些本该是深度交流的时刻。
比如, 那种 “两个小时却没有链接”的聊天 -参加了一个本地读书会,掏心窝子地回答了对方的问题,但感觉对方根本没有“接收”进去;提出的观点,对方也只是轻轻掠过。
然后,可能随口说了一个最浅显、最安全的观察。结果,对方“哇”地一下就来劲了,抓住这个点,滔滔不绝地顺着他自己的思路说了下去,聊得兴高采烈,但其实早就偏离了本来的意思。
我后来琢磨,这可能就是我们都在用自己的“过滤器”在听。
每个人都在找自己“熟悉的”和“想要的”频道。他并不是在认真听你表达的“意义”,而是在你的话里,寻找他自己熟悉的“积木”,然后用这些积木,去搭建他自己本就想说、想聊的那个“城堡”。
这是一场有趣的观察:我们以为自己在对话,其实我们都在自己的“闭环”里进行着自己的独白。
这固然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的在沟通上的局限。
所以,当我认识到沟通的真相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时,反而轻松多了。
聊天嘛,能轻松自在就好,不必强求每一次都“尽兴”,更不用每一次都“走心”。 保持轻松,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也许大家最后都回归到痛恨的英国式SMALL Talk ,好像说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