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经常遇到一个哭笑不得的场景。
那就是,跟人第一次见面,聊了没两句,对方就开始用各种(自以为)不着痕迹的方式,打探我的年龄。比如问“你大概是哪年毕业的?”
一旦这个年龄被“确认”了,称呼就立马跟上了——要么是亲切的“姐姐”,要么是热络的 “妹妹,你听我说”。
说实话,每次都觉得有点儿……嗯,怪怪的。
我不是不喜欢被叫“姐姐”或“妹妹”,只是觉得,这些称呼在我的概念里,是留给家里人的。当一个刚认识几分钟的人这么叫我时,我总有种“咱俩有这么熟吗?”的错觉。
后来我老琢磨这事儿,为什么大家对年龄这么执着呢?
我想,可能还是因为华人的文化里,对“秩序感”有种根深蒂固的追求吧。
你想啊,一见面,两个陌生人,得赶紧在心里给对方定个位,这样才好“往下处”。而在所有的“定位标准”里,年龄,可不就是最简单、最方便的一个嘛。
所以,先分出个“长幼”,好像后面的社交“秩序”就稳了。
你比我大,那你就是“长辈”或“兄姐”,我默认就该多“尊重”你一点;你比我小,那你就是“晚辈”或“弟妹”,我可能就得多“照顾”你一点。
听起来好像也挺和谐的,对吧?
但问题是,这种“尊重”和“照顾”的背后,藏着一大堆的“应该”和“必须”。
一旦你被安上了“长辈”的标签,你就得“有长辈的样子”,得稳重、得体、得当个好榜样。
然后,一整套“人生剧本”就都来了:
“你都三十了,怎么还不XXX?”
“你都四十了,怎么还能XXX?”
好像在什么年纪,就必须完成什么KPI,必须活成一个“标准答案”。
可我就是觉得,人干嘛非要被年龄框住呢?
四十岁就不能穿得像个少年,就不能一时冲动去学个滑板吗?三十岁就非得追求“有所成就”,难道就不能安安心心地“无所事事”一会儿吗?
我觉得,年龄就是一个数字,它记录了我们看了多少次日出,吃了多少顿饭,但它真的不该是捆住我们的绳子。
所以啊,下次再见面,咱们能不先急着“排座次”吗?
别叫我“姐姐”或“妹妹”了,就叫我名字。我也不想知道你多大,我只想知道你今天过得开不开心,你对什么事情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