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友发来一封伊妹儿,言其上世纪80年代,曾以2.5元人民币的“高价”从钱币市场淘到一枚厌胜钱。此钱以黄铜铸造,大小如咸丰当百,中圆孔,正反只有两圈字,加句读,钱文如下: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贵陕云章。
这是一枚铸造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厌胜钱。
厌胜钱也叫押胜钱、压胜钱,并非流通币,是汉族民间一种用作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的古钱币。从传世实物和典籍记载看,我国古代的厌胜钱是一个品类繁多的大家族,从赞颂吉祥的“祝寿钱”、“洗儿钱”、“撒帐钱”,到厌魅解厄的“辟兵钱”、“神咒钱”、“八宝钱”;从祈嗣求子的“男钱”、“女钱”、“秘戏钱”,到嬉戏娱乐的“棋钱”、“马钱”、“灯谜钱”……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明清两代,是厌胜钱币的铸造和流传达鼎盛时期,内容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形制、铭文、纹饰都达到精美绝伦的境界。那么,这枚厌胜钱,是要表达什么内容呢?
它和一段历史相联系。
满清入关前,史称“后金”,曾铸行老满文“天命”、“天聪”两种铜钱。1644年入关后,建立大清王朝,自顺治帝福临起到宣统帝溥仪止,共计九代十个皇帝十个年号,均铸有年号钱,其中,最有故事的,一个是顺治,一个是康熙,一个是咸丰。
大清钱币,有个和以往历朝历代非常不同的个性鲜明的特点:钱币背面用满文表示该钱的铸造局名。从1645年起到1911年止,清朝用满文表示的钱局有50多个,
这些钱局,随着清代各个时期各种情况的变化,经常有调整,各个钱局铸钱的数量、质量、规模和时间也有较大差异。各个时期所设的钱局数量大致如下:顺治有22个钱局;康熙有24个钱局;雍正有19个钱局;乾隆有26个钱局;嘉庆和道光各有19个钱局;同治有18个钱局;光绪有23个钱局;宣统有6个钱局。其中,以咸丰朝的钱局最多,宣统朝最少。铸钱最多时间最长的则是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
顺治年间和康熙年间的铸币除了面文采用汉字,钱币背面有用满文表示该钱的铸造局名外。还有一种背面使用满汉两种文字纪地的钱币。其中以“康熙通宝”最为齐整。
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取得了对三藩、明郑、准噶尔的战争胜利,驱逐沙俄侵略军军,以条约确保清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执政61年间可圈可点并不断被后人提起的一是平定三藩之乱,二是1689年和沙皇俄国签订的明确划分中俄两国东西边界的尼布楚条约,三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这枚康熙年间的厌胜钱,正是清初统一台湾的历史见证。
厌胜钱上的钱文: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宁河南广浙,台贵陕云章,就是康熙年间设立的钱局。
郑氏政权时期,台湾使用的,南明桂王永利年号钱,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后,为了统一货币,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福建巡抚张仲举奏请在台湾设立铸钱局,经题准后,即设炉开铸背有满、汉“台”字的康熙通宝钱。该钱有大小不同的版别,大者称重钱,每文重一钱四分,小者称轻钱,每文重七分。需要说明的是,钱币上的“台”字,是一个繁体台字,我国古钱币上的文字,为了省事,减少工序,多爱删繁就简,借用字很多。大陆文字改革后,“台”“ 臺”不分,合并使用,这个臺字,符合台湾的台字的本意,没有借用。
“康熙通宝背臺字”虽然是台湾铸造使用的钱币,但在大陆也很常见,至今遗落大陆民间的,还有许多,时有所见。可见当年台湾和内地的经济往来非常密切。
康熙统一台湾这样的大事,不会不在厌胜钱上有所反应,于是,一种钱币正反两面都是只有文字的厌胜钱就诞生了。同、福、临、东、江等二十个字,是康熙二十七年设台湾局后全国二十个钱局的名字简称。把包括“台”字在内的二十个钱局名铸在同一钱币上,即说明祖国的统一和各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紧密,也有力地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