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其说不假。宋朝是一个经济、文化、教育都达到封建社会巅峰的时代,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瑰宝,其中一项,是钱币。
泉界有一句行话,叫“宋钱看脸,清钱看背”,意思是:宋朝的钱币,钱文千变万化,美不胜收,单单看文字,你就能够发现罕见的好钱:(当然,偶然发现一个后面带字的,那就是你等于中了彩了,一定非常值钱),而清朝钱币,千篇一律,一水的都是楷书,字面没有什么好把玩的,识版别,看珍稀,要好好的观察后面。
我多年收集钱币的经历中,碰到最多的,是宋钱,除了零星的,经常能够碰到“窝儿”,几斤,十几斤,甚至几十斤的收集,这是别的钱币比较少见的。它也显示了宋朝的富裕。宋代的铸币量,每年都在几百万贯,而且,宋朝的皇帝,有个其他朝代的皇帝没有的特殊的嗜好:喜欢改年号,每每过几年,就要改一次,例如仁宗赵祯这一朝,就先后有天圣 (1023年—1032年)、明道(1032年—1033年)、景佑( 1034年—1038年)、宝元(1038年—1040年)、康定(1040年—1041年)、庆历(1041年—1048年)、皇佑(1049年—1054年)、至和(1054年—1056年)、嘉佑(1056年—1063年)等9个年号。每改一次年号,“必更铸,以年号元宝为文”,
同时,一个年号钱,又分为通宝,元宝,称为“对钱”,钱文书法备及真、行、草、隶、篆,可谓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结果是,宋朝的钱币,除了数量大,另外就是品种多,五彩纷呈。
记得有一次,我沿着107国道南行,刚出了临颍县城,就见路边有个废品收购点,我进去,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光线昏暗,一个大嫂,正在忙活。我问她:“你们收的有小制钱没有?”
“小皮钱”、“小制钱”、“小铜钱”,是河南农村对古代钱币的俗称,因为存世量太大,许多人孩童时期,踢毽子,玩游戏,还使用过,在他们眼里,没有文物的概念,就是铜,值点钱。
“有啊!”
她转身从身后床铺下面拿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的,都是宋钱,规规矩矩,带着土腥气,刚收的,有十几斤。
我正抓出一把钱币看,老板娘又从桌子抽斗拿出一个碗口大的宋镜,是和宋钱一起收的,问我“还有个这,你要不要?”
我摇摇头,表示不要。那时,我有个原则,除了“小制钱”,别的,不碰。因为铜镜这类东东,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文物,在八十年代,国门初开,《人民日报》上还在为“长途贩运算不算投机倒把”争论不休那么一个氛围下,你买了,弄不好,就会给自己惹上麻烦,便宜没捡着,反惹一身骚。其实,一个宋镜,也值不了多少钱,不如老老实实收自己的小制钱,如果有幸碰到一枚好钱了,不显山,不露水,却会发一笔大财。
买下铜钱,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拣选,渴望从中能拣选到一枚梦寐以求的好钱。宋钱很多,罕见的好钱更多,比较有名的,像“靖康通宝”、“靖康元宝”,许多人都知晓,但我更想拣到的,是“皇宋通宝 九叠篆”。
皇宋通宝,是北宋第四位皇帝仁宗赵祯于公元1038年,也就是宝元二年开始铸造的钱币。之所以命名为“皇宋通宝”,是为了避免钱文重复“宝元”里面那个“宝”字。它非年号钱,正因此,它的铸造时间比较长,从宝元二年一直铸到皇祐末年(公元1039年~公元1053年)。“皇宋通宝”的钱文为真书、篆书两种,直读,光背。小平钱径2.5厘米,重3.7克左右。材质除了铜钱外,还有铁钱。
因为“皇宋通宝”铸造时间长,铸造量大,所以存世量巨大。但其中的“皇宋通宝 九叠篆”这个版别却极其罕有,为古泉大珍。
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是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的书法。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点画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求得均匀。“曲屈平满”是九叠篆书法最大的特点,至于每一个字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
九叠篆原本是一种主要用于印章镌刻的字体,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现在印章中也有使用这种字体的),将其运用于钱文,在中国古代曾经铸造流通的数千种钱币中,“皇宋通宝”是孤例,故被历代收藏家视为稀世珍品。
“皇宋通宝 九叠篆”钱币,位于北京西交民巷17号院的中国钱币博物馆藏有一枚,想一睹该钱风采者,什么时候去北京了,可以抽时间去去看看。该钱最大特点集中在笔画处,由于书写钱文的人深知汉字的笔画布局特点,构思时注重折叠笔画恰到好处,每一字每一笔画的折叠处都是九十度角,保持笔画间距的相等,一些突出的笔画,对其进行平缩修饰,修平不规则笔画的走势,灵活地对笔画简略的字适度变形,强调整体效果的和谐。从而在总体上给人第一的直观感觉是笔画折叠均匀,笔画布局呈正方形,填满钱面,非常漂亮。
至于当时为什么要铸造“皇宋通宝 九叠篆”,现今钱币学家一般认为该钱币为“置样钱”或“开炉钱”,不是正式的流通钱币。我不这样看,我猜测它可能是一种专供皇亲国戚把玩的类似于“罗汉钱”那样的“吉祥钱”,每一枚,都是单独制作的手工艺品,皇帝高兴了,赏赐用的。得到它,是一种荣誉,一种身份的象征。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还缺少史料的支持。
因为这一类钱不需要有太多,使得世间“皇宋通宝 九叠篆”的数量非常少,在当今市场上很难找到,物以稀为贵,其价格也上涨到让人咋舌的高度,现在市场拍卖价,最高时候曾经问鼎人民币900多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随着一些过去被权威泉谱定为大珍的辽金钱币纷纷从东北黑土地上冒出来下山出林,也开始有新发现的“皇宋通宝 九叠篆”问世,不但有小平、折二,还有银质、金质等过去没有入谱的品种开始出现,就笔者所知,已经有近10枚之多。
出现这种情况,最好的可能,是“靖康”国难,金兵进入北宋皇城开封大肆掳掠时,顺便把这些藏在官宦人家的“宋通宝 九叠篆皇”和其他金银财宝也一并掳掠走,带到东北,沉淀下来了。
当然,也有坏的可能,那就是造假,其中一些钱币,就有可疑之处。总之是,突然冒出的大珍,都妾身未明,来龙去脉?赝品?真货?是个谜,需要专家,学者,有条件时从文字、锈色、光泽、声音、形制、味道等多方面进行验证,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验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能有许多过去不知道的隐秘故事在这过程中浮出水面,岂不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