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那么几年,每隔几个月,我就会跑到豫东南的上蔡县一次,有时当天去,次日回,有时则会住两天,到农民家里收铜钱。
上蔡历史很悠久,遗存很多。想当年,李斯对其儿子感慨的是:“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二千多年后我经常出入的却是上蔡县的西门,那里有个卧龙岗。公元前531年楚国灭蔡国后,上蔡一直为楚国乃至后来的汉唐宋元的中原重镇,给蔡国故城以西1至5公里的岗地上,留下了千年形成的一处重要贵族墓地,2006年,才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岗南北走向,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20余公里,散布着好多个村庄。夏天,每当大雨后,常常会有一种奇形怪状的贝形铜块被水冲出来。铜块椭圆形,大小有如人的小手指头,币面文字形状怪异,似文又不像文,似人脸而又狰狞可怖。当地群众,有的说是“骷髅头”,有的说是“鬼脸钱”。
那铜块,确是楚国的货币,鬼脸钱,也有人称作“蚁鼻钱”。
楚国的货币,有金币、布币、铜贝、铜牌,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位国家种,是最丰富多彩的。其中铜贝鬼脸钱发现数量最大,面世最多,可见在当时属于楚国的主要流通货币。鬼脸钱大多属于大路货,内中也有一些非常珍贵的。
当年,我买到不少鬼脸钱,这期间,还遇到一个少见的殊布。
布币,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大类。我遇到的这一枚,属于平首布。平首布又分为:桥足布、锐角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类方足布、类圆足布、三孔布、长布、连布。除了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中山国铸造流通过之外,楚国、新莽时期的王莽也铸造过。
楚国布币,与中原三晋通行的平肩方足布,形制大致相似,但形体狭长,首有穿孔,特征是平首、平肩、平裆方足,四周有郭,中间一道竖纹。因面文有“釿”字,常归为釿布类,但其形制文字不同于中原的桥足布,具有楚地特征。现在已知的,有殊布当釿背十(七)货、殊布釿四背一货三釿货、四布当釿三种。前面两种为长布,四布当釿为小布。
殊布当釿:铜质,布上的文字,旧释有“商货壮布”、“殊布当十化”、“旆比当十斤”、“扶比当十斤”、“旆钱铜十斤”、“扶戋当釿”等多种释名。昭明先生专著《中国古代货币》“楚国货币”章释作“殊布当釿”。但对面、背文的释读至今还有争议。
殊布形态特殊,体长腰瘦,双足似燕尾垂挂;首阔呈倒梯形,上有“圆穿”,通长约10厘米,重33克左右;铸制精整,文字和缘廓皆深竣。殊即大,殊布即大布的意思,背文篆书“十货”二字,标注此布一枚可兑换鬼脸钱十枚,按鬼脸钱一枚重3.5克计,比价亦相当。也有一说谓殊布一枚当四枚“四布当釿”,值四十个鬼脸钱,存疑。属楚国的大面值钱币当为定论。
殊布当釿在《历代古钱图说》中定级并不高,属中级水平。然而其作为战国精美而且较大尺寸之布币,今仍然不多见,实际上应属于比较有价值之品。目前市场价格在2万元左右。
殊布釿四:铜质,面文“殊布釿四”,背文“一货三釿货”,在钱文释读方面还有争议,为发现的新品种,早期图谱无载。形制类似殊布当釿,高约53mm,是楚布中最为少见的品种,市场价值在5~10万元。
四布当釿:器型与长布相似,正面中线两侧为“四”、“布”,背面中线两侧为“当”、“忻(釿)”,合起来为“四布当釿”。铜质,常见4.5厘米左右,小者长3.5厘米,重不到10克,有单布和连布。连布,因有两枚小布足部相连因而得名,为楚国货币中的珍品。
但我遇到的,却和这些都不同。
至今想来,那村,那人,那币,仍然是历历在目。是下午,跑了一天了,有点累,我正在村头休息,一个老乡走过来,从口袋里掏出来一枚币,递给我。
“我有个这钱,你看看。”
他给我的,是一个,而不是我在乡间东奔西跑时常见的一把或者一串。就是这一枚,当时就让我眼前一亮。那一次,我跑了两天,还没买到一枚中意的钱币,一见到这枚,眼睛都绿了。
那是枚布币,只见它:莽莽绿锈,踏实紧密,如甲似胄,锈及骨里,翠色纯真,古朴可爱。锈色对头,光泽对头,声音对头,形制对头,铭文对头,味道对头,身份正宗,无可置疑。下面,就是看它是“何方神圣”了。
那时候,我每次下乡,都带着丁福保的《历代古钱图说》,按上面的图文对钱,按上面的定价付款。这里面有个“秘密”:丁福保的标价,是按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前市面上流通的银元标价的,那一元,是指一枚袁大头,价值要比现在正在流通使用的人民币高的多的多。但它有个障眼法,因为《历代古钱图说》上,有不少钱币,标价都在百元以上,三百五百,甚至上千的,也不稀罕,有一些孤品,甚至是无定价,因此,并不显得价值被低估,不懂行的,根本看不出来。
但是这一次,和以往不同,我在书上没有找到和它一样的钱币。《历代古钱图说》上,有殊布,手边现在没有这本书,凭记忆,我记得似乎是一枚,最多两枚,标价也不高。但是《历代古钱图说》上的殊布和眼前这枚币相去甚远,对不上。看它的形制,文字,倒是极仿王莽十布里面的“大布黄千”,拿来和“大布黄千”对,细节上又稍有不同。我一时搞不懂他拿的这是一枚什么币。
但知道是一枚好钱。
好想好想把它买到手。
行话说,对不懂行的卖主,情绪要镇静,要欲擒故纵,不可操之过急。但真遇到这情况,就不像说的那么简单了。他也很操心,看我翻了半天书,也没找到和他这枚一样的,他的表现就不一样了。
我出了价:“10块钱吧!”
我尽量做出漫不经心的架势,上来先给他个很有诱惑力的价格。这个价格,不算低,是当时泉界一枚普通咸丰当百的价格,也是我经常碰到和普通小制钱不一样的大钱时,农民的要价。有许多时候,是我不给,最后不成交,而这次,是他不卖。
他不吭气,摇摇头。
没办法,只好加价,咬咬牙,翻了一倍,给20,他仍是摇头。他愈是不卖,我愈是急着想买,愈是继续加价,最后,出到了100块钱。这在当时,是我两个多月的工资了,也是我身上除了回去的路费,所有的钱了。
我越出价高,他越当宝贝,高低不卖了,
来时,他是随便把钱币放在他的上衣口袋里,现在,他是小心翼翼的藏在内衣里,脸上带着满足、幸福的笑意,走了。
我好失望。
后来,我在陕北,在浙西,都碰到过这种忙半天,为别人义务鉴定钱币挑选好钱的事情。但从来没有这一次经历给我印象深刻。
那天,我是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上蔡。
回来,我把事情经过讲过藏友听,那时,大陆钱币收藏刚起步,钱币知识很单薄,都说是王莽的大布黄千。但我知道,不是。
过了多少年,知识稍长,才知道,我碰到的,是一枚可遇不可求的楚国殊布。
八十年代,大陆还没有大兴土木,无论城市和乡村,基本上还都是原模原样。九十年代后,尤其进入新千年,中国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大工地,挖河筑坝,修路架桥,摩天大厦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地冒出来,日新月异。有太多沉睡千年的宝贝在热火朝天的重整山河中被惊醒好梦,许多过去不上谱,不在册的钱币被发现、被收藏,单是殊布,新发见的,就有殊布釿四、四布当釿、殊布当釿连布、四布当釿连布、殊布当釿面、背皆铭“十货”之错范者等等,亦有铁铸品,均罕极。
但它们,都和我遇到的这枚殊布不同,它背面,我记得很清楚,没有铭文。
我想,我碰到的,很可能一枚错范殊布当釿,有面、背皆铭“十货”之错范者,就一定会有背十货漏铸者,这种钱,多是孤品,可遇而不可求,我遇到了,却没把它买到手,实为憾事,
唯一可以使我自慰的是,经过我点拨,那位老兄知道了这枚钱币的价值,会小心珍藏,传世也好,“玉在匵中求善价”也好,总之不会再把它当作废铜烂铁处理掉了,也算为国家保存了一件宝贝。只是不知道,40多年后的今天,它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