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徐天启与朱天启

(2025-09-17 20:41:00) 下一个

八十年代初,藏泉刚上路,和藏友交流心得,经常会说起天启通宝,如今想来,印象颇深。

1620年,在位不足三十天便在红丸案中暴毙的泰昌皇帝崩,崇祯皇帝的哥哥,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启。第一年,朱由校铸造的是为他老爸补铸的泰昌通宝钱,次年,开始在北京、南京等地开炉铸天启通宝。该钱铜质,楷书对读,除了光背外,钱背还有记星月、记地、记重、记官署等各种文字,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种,品种繁多,不可穷尽,是明代自万历一来钱法又一混乱时期,史家称已露明朝末世滥恶之象。

朱由校铸造的天启通宝钱,后世泉界多称明天启,或朱天启,铸量多,流通广,是明代流通最多的钱币之一,至今多有发现,除了极少数罕见版本,大多数“朱天启”的市场价不过百八十元,甚至几元。

清代泉家戴熙说,明代大臣不读书,居然又拟用天启年号。他说这个话,是因为在朱由校之前,南方的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已经曾建号天启,铸过一次天启通宝钱。不少钱币收藏爱好者,由于缺乏历史知识,只知道有明代天启通宝钱,所以见到凡带有天启年号的钱,都认为是朱由校的“天启”。实际上,还有另一种天启通宝,是难得一见的好钱。

徐寿辉(1320年—1360年),一名真一,又作真逸,卖布出身,今湖北罗田县人。在中国历史上,徐寿辉是一位曾拥兵百余万,纵横驰骋大江南北,震撼大半个中国的著名南方红巾军领袖。他建立的“天完”国,是当年红巾军所建立割据政权中仅次于“龙凤宋”的强大势力。和其他各路元末农民起义军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反元斗争,最终导致元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徐寿辉以汉阳为都城,改元天启。天启通宝即徐寿辉迁都汉阳改元天启时的铸币。楷书对读,光背,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文字与明·熹宗朱由校的天启通宝异,俗称“徐天启”

当时发行的这种钱币的地方仅限于徐寿辉占领的长江中游地区(江西、湖北等地),到至正19年,这个戎马倥偬、皇帝被权臣挟持的“马背国家”又迁都江州,改元天定。并铸天定通宝。由此可知“徐天启”流通的时间仅在1358年到1359年之间,行用一年即止,遗留下来的实物,寥若晨星,所以今日徐寿辉的天启通宝市场价格一般在万元左右,比朱由校的天启通宝收藏价值高的多。

两种天启通宝钱,乍看相似,很容易混淆。那时,泉友们常常会相互提醒“碰到天启通宝,得留个心,别真碰到好钱,当垃圾处理了。”

话是这样说,但直到目前为止,我的泉友中,就我所知,还没有人有福分和“徐天启”交集。但如何鉴别,倒略知一二。

首先应注意钱币的材质,“徐天启”质地为紫铜,略呈红色;而“朱天启”绝大多数为黄铜质,略呈黄色,极少呈紫色。因此,碰到颜色发红的天启通宝就要留心注意了。

其次,是钱文不同,“徐天启”之“天”字饱满有力,一撇一捺,大气舒展,充满豪气,尤其一捺,刚劲有力,非大手笔不能为之,“通”字和“宝”字有瘦金体风味,显然受宋钱大观通宝和崇宁通宝影响较大;“朱天启” 钱文则不及“徐天启”秀美,有向宋体承启之韵味。

最特别的是,“徐天启”之繁体“启”字中的“户”字第一笔成撇与第二笔紧连作“户”状,“朱天启”之“启”字左上部的“户”字,其上不是点,而是一横,与下部“尸”字不相连,这是鉴别“徐天启”和“朱天启”钱最明显的特征。

再次,“徐天启”版别很少,背面没有标记,除了楷书外,还有篆书,其中篆书折三天启钱为可遇而不可求之神品,昔被列为古泉五十珍;“朱天启”则为楷书和不规范宋体两种,除素背外,还有纪地、纪值、纪重等七八十种,版别十分复杂。

四是从形体上看,“徐天启”外轮较细,厚重足值,铜质精良,制作十分精美,遗元钱风韵;而“朱天启”钱廓显阔,这也是明代后期制钱的特点之一。

知道了以上四点,基本上就可以区分两种天启钱了。

说到此,仍感觉言犹未尽,想今日,大陆各地,架桥修路,拆旧布新,平地起高楼,整个成了一个大工地,泉事也是新品迭出,《历代钱币图说》早已不能概而括之了。钱谱录未见,旧史料未闻的钱币,多之又多,“徐天启”篆书合背、大型铸母现今已经都有发现,以上四点,可能又有一点不够用了。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