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御书钱

(2025-09-09 09:31:44) 下一个

我在《崇宁要小》一文里,曾经说到“大观要大”,言外之意是,“大观通宝”小平很普通,很易得,碰到“大观通宝”,要留意个头大的,个头越大,越珍稀,越要留意,好好收藏。

但这是旧话,进入新世纪后,“大观通宝”小平身价也渐渐高涨,不太容易收集了,只因它制作精美,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御书钱。引来无数藏家,玩家趋之若鹜。

御书钱是指由皇帝亲笔书写钱文的钱币。中国古代钱币上的文字,一般是由匠人和名家书写。由皇帝书写钱文,是中国宋代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书法按其特性,在实际运用上有篆刻、书匾、制钱三难。此三难中,尤在方寸圆钱上铸字最难。因此制御书钱首先要求皇帝的书法要有相当高的造诣,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胆识。历史上善书的皇帝并不罕见,唐高祖李渊就是位大书法家,学王羲之后代王褒的书法很得其妙,晋元帝的“凤尾诺”、齐武帝的“花草书”也久负盛名,但他们都没有亲书钱文。

宋太宗赵光义成为中国皇帝中最早书写钱文者,有其必然原因。为避免唐天宝以后藩镇割据实权大将动不动就“黄袍加身”闹剧的一再重演,大宋甫一开国即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为后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了整个朝代。在这种环境里,皇帝们对于书法的喜爱,并非仅是附庸风雅、玩弄笔墨。两宋时期,有多位皇帝都是书法爱好者甚至大家。太宗本人“性好学,敬业,多艺能”书法造诣颇深,楷书浑厚端庄、笔力含蓄;行书线条清晰、劲挺奔放;草书则神采飞扬、奔放流畅。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评价其字“真造八法,草入三眜,行书无对,飞白入神。”

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太宗亲自用真、行、草三种书体书写“淳化元宝”钱文。开中国“御书钱”之先河。《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一段史实,“乙未,改铸‘淳化元宝’钱,帝亲书其文,作真、行、草三体。自后每改元必更铸,以年号元宝为文。”

一个年号钱用三种书体分别书写并成套铸造和发行,这在中国钱币史上是空前的创举。它不仅仅是皇帝赵光义个人才艺的展示,更是北宋文化昌盛的表现。创业之君与守成之君的区别,有时就在这里。后世给这一套钱币创造了一个专用名词:“三体钱”。

淳化元宝铸成后,大概皇帝赵光义非常满意自己的作品,常常将之赐给身边近臣,以示宠信。当时朝臣都把得到皇帝赏赐的御书钱当成可恣夸耀的资本。北宋初期文学家王禹偁被贬官之后,曾写过一首咏钱诗,“谪官无俸突无烟,唯拥琴书尽日眠;还有一般胜赵壹,囊中犹贮御书钱。”自信早晚要重回到朝廷,为国家效力。

大概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淳化元宝”三体钱的发行数量较少。而淳化通宝小平钱传世较多,不甚稀罕,但有一种缩水淳化,即“淳”字的三点水紧缩,不多见,拍卖价格已在人民币6000元至10000元之间。

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又铸至道元宝,也是三种书体,因当时铸造量很大,流传至今极多。

皇帝亲笔书写钱文,写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北宋的第三个皇帝真宗赵恒(公元997一1022年在位)亦当仁不让,在开创“咸平之治”的同时,也曾御书钱文,真宗一朝共铸有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祥符通宝、天禧通宝,铸钱虽只用真书一体,但题写的钱文笔态各殊,铸工精到,那些钱币自然也令人爱不释手。其中祥符元宝、祥符通宝并行流通,开创“元通”并行之例,是真宗诸钱的代表。

而宋徽宗更把这种御书钱推向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作为一个皇帝,在治理朝政上宋徽宗可说是昏庸无能,但,他却是一位典型的艺术家皇帝,“身通百艺,书画尤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在货币文化的创新上,他也身体力行,不遗余力。

宋徽宗早年学习黄庭坚的书法,后来又改学唐初薛谡,在此基础上,揉合众家之长,从而形成了完全个性化的书体,“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人称“瘦金体”。

瘦金体的间架结构十分适宜书写小字并且字数较少的作品,仅四个字的钱文,无疑成了展示它的好舞台。赵佶瘦金体御书钱一般指“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两种货币。特别是“大观通宝”,瘦直挺拔,横收笔带点,坚收笔带钩,撇如匕首,捺如切刀,劲健有力,洒脱自如,笔势连绵之处如游丝飞空,加上钱币制作时用狭缘而不用阔缘,钱币铸成后,钱文与细廓的线条配合得非常得体,和谐,更叫人称绝的是钱币表面金属所特有的质感和瘦金体相得益彰形成的立体效果,强化了瘦金体钱文本身的峻利精致,更显得豪纵俊逸,气度不凡,其效果,完全超越了纸帛和碑石。可能宋徽宗当时也发现了这一特点,所以才不计工本,大量铸造了这种精美异常的钱币。致使后世流传着“风流天子书崇观,铁画银勾字字端”的评价,不失为古钱币书体之一绝。

瘦金体的御书钱给中国的铸币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高宗赵构深受其父宋徽宗的影响,书法修养极高,也曾御书钱文,铸造过御书钱。据前人考证,“绍兴通宝”折二钱中接廓(钱文连内廊)及广廓肥字的,以及折五、折十型大钱,均是御书钱。

金章宗完颜璟(1190--1200年在位)也以善书“瘦金体”闻名,他写的“瘦金体”的确到了乱真的地步,金章宗亦喜自撰钱文,故其所铸“泰和重宝”楷书钱文犹有宋徽宗时“宣和”、“大观”诸钱之余风,被后人称为宋徽宗的“转世灵童。

这几种御书钱,我均有收藏。如今,闲暇之余,一杯香茗,一册藏品,静下心来一一观赏自己所收藏的御书钱,不啻赏心悦目,也算是一种有格调有品位的生活吧。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