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语即迷信的人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偶然事件用诡秘的隐语、预言说出,用来昭示国运的兴衰和社会的安危,不想日后竟一语成真成事后应验的话。有些谶语的准确、神秘、波诡云谲、不可思议真叫人毛骨竦然,让你不由自主地怀疑历史的背后也许真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操弄着一切?
中国谶纬文化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朔到商代的方士巫师,附会的对象有语、字、图、书等。我是一个钱币收藏爱好者,在集币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做为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打交道最多关系最密切的实物,钱币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谶语附会的对象,它们有的是事前演绎,有的是事后附会,表现的形式则有诗谶、谜谶、语谶等五花八门。
“陈顼六珠始铸成,一铢增后难权衡,存亡天子共太货,六字叉腰哭几声”。 这首诗谶说的是南北朝时南朝最后一个王朝宋齐梁陈的陈宣帝于太建十一年(公元五七九年)发行的“太货六铢”。
从美学上来讲,“太货六铢”可是难得的好钱:轮廓整齐,构架匀称,字间饱满,端庄凝重,古朴浑厚,玉筋篆的钱文似一幅精美绝伦的写实画,美轮美奂,制作精整居南朝诸钱之冠。令人费解的是:在直读的钱文中,其“太”字比传统的写法多出了一点,有如泪水涟涟。而且方孔右侧的“六”字,宛若一个身首具全,双臂环置腰间,足呈八字形分开的人形。
“太货六铢”现今的价格以其大小多寡在人民币150元至400元之间浮动,不算贵,但在当时,可是官家巧取豪夺搜刮民资民财的大钱。陈宣帝铸太货六铢,为的是聚敛钱财,发行之初,他规定一枚太货六铢当十枚正在通行的五铢钱与陈五铢并行流通,此举无端地使老百姓一下子就损失了九成资财,一时间怨声载道。当时风俗,凡哭丧者均作站立叉腰状。此钱“六”字俨然是在叉腰哭泣,与当时哭丧风俗暗合,所以,此钱一出就饱受非议,被戏之“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 ——为圣上哭丧。终因“其货不行,民仍用旧钱交易”,未几,陈宣帝便在一片“哭”声中驾鹤归西了。其子陈叔宝也在数年后做了隋兵的俘虏,从“太货六铢”铸行到陈灭亡不到10年,正应验了“存亡天子共太货”这句谶语,“太货六铢”成了这个末代王朝的陪葬品。
一个朝代行将灭亡之日,也是人民受剥削和压迫最深之时。此时人民对政府的铸钱也最敏感。往往因为钱币的形式有些特别,就会利用钱上的形象来诅咒统治者。一枚钱币,常常就是如此这般鬼使神差地和一个王朝的命运暗通款曲。
我收藏的“五铢钱”中,有一种“四出五铢”,就是在钱币的内穿角伸出四道斜纹直抵边廓的五铢钱,它的铸造发行人是东汉十四帝中的第十二位皇帝汉灵帝刘宏。据说,这位昔日的破落户放牛娃当了皇帝后,大概穷怕了,不思治国,却一心想着敛财聚物,而他聚敛钱财的手段居然是公开办了一个“西园官员交易所”,悬挂卖官榜,明码标价,公开卖官。根据官衔大小,定出不同价格,“公”要价一千万,“卿”要价五百万,官员升级也需要交“升级钱”。十年过去后,汉灵帝卖官所得的“五铢”钱已经累积巨万,堆积如山,为此而专门营建了一座叫做“万金堂”的府库把钱储藏起来。为了把自己卖官所得的五铢钱和新铸的五铢钱区别开来,他别出心裁,将新的“五铢”钱背铸出四道斜纹,由穿孔的四角直达外郭,也即世称的“四出五铢”
堂堂一国之君,普天下都是他的,还嫌不够,还要卖官揽钱以充金库。《后汉书·灵帝纪》记载: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春二月,铸四出文钱”。人们见到这种新钱后纷纷议论,认为是不祥之兆,当时就有谶语在民间流传:“京师将坏,而此钱四出,散于四方”。“《后汉书·张让传》也载:“铸四出文钱,钱皆四道,识者窃言侈虐已甚,形象兆见,此钱成必四道而去,及京师大乱,钱果流布四海”。
不幸的是,真让他们说中了,汉灵帝年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虽然只一年就平息了,但这次起义动摇了东汉的国本,两汉400余年刘家天下在汉灵帝死后没有多少年就土崩瓦解,从此进入动荡、分裂、豪强割据、社会遭到空前大破坏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灵帝搜刮百姓积聚的钱财在这一过程中也真的像“四出文”那样四散而去。
前面所说的,多是预言恶,也有正用的,我在《五铢钱》一文中曾说到货泉在王莽货币中是发行量最大、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恢复王位后,对这个篡夺了他们刘家江山的“逆臣贼子”铸造的钱币理应废止,但他不但没有废,反而在取得政权后继续使用王莽的“货泉”达16年之久,这是为什么?
原来,刘秀的家乡恰好是南阳郡舂陵白水乡,他又自号“真人”,正好应验了附会在“货泉”二字上面的“白水真人”的谶语。刘秀就以此为“受命”之依据,认定王莽铸“货泉”是一种与自己相关的大好特好的征兆,所以才在推翻新莽,建立东汉后,对“货泉”情有独钟,迟迟不肯废弃,反到将其当做东汉政权的法定货币来继续铸行,直到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才听从马援的建议复铸五铢钱,是为建武五铢。
一个王朝的命运鬼使神差般如此反映在当时通行的钱币上,这是值得后人引以为鉴而深思的。类似这种古钱,确实是有特定收藏意义和历史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