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無意中在豫南某縣壹個旅遊景點的小商店內淘得3枚難得壹見的錢幣,壹枚唐“大歷元寶”,壹枚金“泰和通寶”小平,壹枚“乾元重寶背東國”,皆為傳世罕見的珍品。
商城是著名紅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誕生地,當年紅四方面軍軍部也曾壹度駐紮在這裏。他店裏,紅軍時期的軍號、大片刀等遺留物甚多,均未入我眼,倒是壹堆不被珍惜的唐宋明清各個時期各個朝代的制錢把我吸引住了,我從中揀選出3枚,老板開價壹枚10元人民幣,和那些標價讓人砸舌的紅色遺留物壹個天上壹個地下,說“知識就是財富”,並非虛言。
這3枚錢幣,我最看重最珍惜的是“乾元重寶背東國”。“乾元重寶背東國”,就是在看似壹枚普通的唐代錢幣“乾元重寶”背面,背穿上下分別鑄有“東國” 二字。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王朝壹蹶不振,連年戰爭,國庫空虛,《新唐書 食貨誌》記載,“肅宗乾元元年,經費不給,鑄錢使弟五琦鑄乾元重寶錢。”該錢大小用銅和昔日流通的“開元通寶”相比只是略大略重,卻以壹當十,亦稱乾元當十錢,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稱重寶的大錢,也是通貨膨脹的反映。後又鑄當五十的重輪大錢,有狹緣,有闊緣,有光背,有背星、月,版別甚多,默默無聲地訴說著“憶昔開元全盛日”後唐王朝的混亂、困頓、壹蹶不振。
“乾元重寶”,屬於大路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曾壹次在上蔡縣壹居民手中購得數十枚,皆深坑綠銹,也沒當回事,但它後面多了 “東國”二字,即身價不菲,而且,和那個“乾元重寶”就絕對不是壹回事了。
關於此錢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壹種是以1938年出版的《東亞錢誌》為代表的朝鮮錢說,認定此錢為公元998年朝鮮高麗王朝時期穆宗王訟二年所鑄,這壹年也即中原地帶的北宋宋真宗鹹平元年。《東亞錢誌》說它形制仿唐乾元重寶,背穿上下有“東國”二字,意指在中國之東,評價它“今難得壹見”。
壹種是近年來在國內壹些歷史學家和錢幣收藏愛好者中間流行的說法,認定此錢是盛唐時期唐朝東北曾經存在過的壹個疆域廣闊的“海東盛國”——渤海國(現今西伯利亞東部、黑龍江東部、吉林幾乎全部、遼寧東部、朝鮮北部均是渤海國的領土)所鑄,渤海國存續的200多年與唐朝始終是關系親密的200多年,唐朝中央政府從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軍事上均給予了渤海國強大的支持與輸入。當時的渤海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乾元重寶背東國”就是渤海國在唐肅宗時期為慶祝遷都鑄造的貨幣,以彰顯其忠於大唐。
我是比較傾向於後壹種說法的:把自己的貨幣和另外壹個政權發行的貨幣“混為壹體”是壹種發自內心的“臣服”的表現,例如現在的柬埔寨,市面上流通的,據說美元“反客為主”是主幣,本國發行的貨幣,倒成了輔幣。高麗王朝時期鑄“乾元重寶”若表示臣服,則跟同壹時期的大宋乾元年號對不上,而且高麗王朝和大宋之間還隔著壹個“大遼”,敵、我、友,三國誌,高麗王朝向大宋表示忠心的時候不能不看看離其更近的另壹個強大鄰居“遼”的臉色。所以,無論從年號使用、東國稱謂的使用、以及當時與中原政權的關系以及各自所處的位置,“乾元重寶背東國”為渤海國所鑄造的說法更可靠壹些。
但我也有自己的疑問,就是我手上這枚錢幣的大小厚薄字形和唐“乾元”相去甚遠,(國內歷史學家和錢幣收藏愛好者做為論據的在遼寧出土的“乾元重寶背東國”,和唐“乾元”倒很形似)是否存有兩種“乾元重寶背東國”,會不會渤海國造了此錢二百年後高麗王朝也蕭規曹隨,存疑。
不管哪壹種說法,都不影響此錢為今難得壹見的珍品,上天眷顧,讓我得來全不費功夫。
那3枚錢幣,用行內話講,皆為熟錢,可猜想其原主人當為某錢幣收藏愛好者,想來還是他視為“寶貝”的壓箱底貨吧,誰料想,轉眼被他不識貨的後代子孫當作廢品賣給走街串巷的小販,又輾轉流入坐地商人之手。最後總算在我這個勉強還算識貨之人手裏安了家,免去化為銅水的厄運。
這遭遇,讓我感觸良多。我們這壹代,受上世紀八十年代嚴厲執行的壹孩化政策影響,上至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下到像我這樣的普通百姓,壹般都是膝下只有壹個孩子。歲月荏苒,我們這壹輩人轉眼都到了將要退出歷史舞臺的年齡,都面臨著壹個多年辛辛苦苦搜集的愛物交給誰,“江山(財富)靠誰守”的問題。
我這壹次回國內,閑暇時間去郵市,就經常碰見好友老王。往年郵市不景氣,他是不來的,但這壹次跑的勤,讓我好生奇怪,壹聊,放得知,和我壹樣,他膝下,也只有壹女,結婚之後跟著夫君去了香港,留下話:“妳那些東東,妳情處理了,我是不要。”同樣的話,我女兒也跟我說過,說的更狠:“將來我都當垃圾賣給收廢品的。”
老王現在往郵市跑的這麽勤,就是想在自己還跑得動,還能罩住自己財富的時候,把手頭多年積存的郵票處理掉,賣個好價錢。我呢?我還不想跟他學,郵票,可有可無,但這些古錢幣,每壹個,都凝結有我搜集它們那個過程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都有壹段我和它們之間如數家珍壹般可以娓娓道來的“有趣”的故事。我怎麽會輕易割愛呢!
至於百年後,我現在愛不釋手的這些錢幣,是上天,是入地,我就管不得了。只要它能滿足我現在的精神需求,給我帶來精神慰藉帶來快樂就好,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宇宙的法則,誰又能逃得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