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有一对儿女是有福之人,受了上天眷顾,能刚好凑成一个“好”字。我的妈妈就是这样的有福之人,生了我哥哥和我。按照一些地方的风俗,她是有资格给新婚夫妇缝被子的“福星”。我自己也算是这样的有福之人,40岁时生下了女儿,几年后又迎来了儿子。在澳洲,很多家庭乐于多生孩子,常听人打趣说:“一个给爹,一个给妈,一个给社会”,三个孩子是理想配置。如果不是年龄原因,我也确实动过再生一个的念头。
按照概率计算,二孩家庭中,一儿一女的组合应占一半,所以“凑好”并不稀奇。但真正“好”的,是能让两个孩子都感受到平等的爱。这点,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我成长的过程中,隐隐感受到妈妈更偏爱哥哥。她常夸哥哥聪明、懂事、长得帅,而对我,则总是多一分要求,少一分肯定。这样的氛围,让我从小就有了容貌焦虑,自卑,哪怕别人没说什么,我总是先否定自己。
我妈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慈母”,但她给了我们还不错的成长起点。她有她那个年代女性的局限,也有她作为母亲的努力。多年以后,当我也成为母亲,我才真正意识到——爱一个孩子容易,爱两个孩子公平,是一场修行。
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情感上更偏向儿子一些。不是刻意,而是一种本能。他长得可爱,时刻对我露着笑脸。曾听过一位脱口秀演员说:“一个女人的爱,给父亲是一分,给丈夫是十分,给儿子是一百分。”听着好笑,却令人深思。
当我们说到母子关系,会想到孟母三迁、慈母手中线,甚至是希腊神话里 Achilles 和海洋女神忒提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母亲的纠葛——这些故事中,母子之爱常常深沉、悲壮,甚至神圣。
但母女之间呢?往往是另一种景象。尤其是女孩到了青春期,母女之间的矛盾便像两面镜子,相互照见,又彼此刺痛。女儿叛逆,母亲压抑,情绪如潮水来去,常常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演变成冷战或争吵。母亲看到女儿身上曾经的自己,女儿在母亲那里感受到未被理解的自我。这种代际的摩擦,藏着文化、性别、时代的张力,也藏着两代女性不同的挣扎与觉醒。
理智上,我明白——对每个孩子都应给予无条件的爱。我也常常提醒自己,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但情感从来不是理智能完全掌控的。我在努力练习,一边爱女儿的敏感和倔强,一边呵护儿子的纯真和依赖。
也许,这就是为人母最大的挑战——不仅是付出爱,更是在爱里自我觉察,在代际传承中尝试修复。因为我们这一代母亲,已经有机会成为更觉知的那一代母亲。
My sons give me a lot of anxiety because they are more hardheaded, and they cause troubles. My youngest is such a sneaky little boy! He's the hardest to handle. I often ask myself why I added this little rascal to my pack. Love to hate, hate to love. My son, my baby, my heartache. A boy's best friend is his mother and vice versa. Mom loves daughters with affection, but mom loves the son, especially the youngest boy, the most. My younger son is cute and cuddly, sly and affectionate, curious and annoying. He's everything everywhere,and his noise especially!
往往是女人更重男轻女。最疼爱我的人是爷爷和爸爸,他们在世时,我不知“重男轻女”,等他们离我而去后,我被妈妈在家里,把我从天上拽到地上,扁我骂我,我才知真像。但她是妈,就忍了。
还是对女儿多关爱些吧。
因为,儿子藐视父亲,女儿抗拒母亲,媳妇抗拒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新约《马太福音》 - 第 10 章
35?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 36?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上帝很知道他的孩子面对的问题,并且一定会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甚至将仇敌变成朋友。
千万远离东方的偶像教巫术文化传统习俗,它们是拜鬼的东西,我曾经搞过,咒诅噩运多多。推荐“冲破灵界的黑暗”、“张佳音信主见证”,google!
《圣经》为什么正确,google《认识真理》张郁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