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铁血襄阳》连载(165)
(2025-10-28 23:58:51)
下一个
第165章《襄阳古隆中雪韵》
这是一段南宋秘密的传奇。
初冬的襄阳古隆中,铺天盖地的白雪染尽了山峦与古屋,仿佛时间在此静止。白皑皑的山峰笼罩着清冽的寒气,银装素裹的树枝摇曳出晶莹的珠帘,宛若仙境。大地沉浸在一片纯净的寂静之中,唯有微风携带着雪花的轻声呢喃,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故事。
在这片幽深的山水之间,一队骑马的蒙古将领打破了旧日的静谧。领头的伯颜,俊朗而沉稳,捻须笑着,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刘将军,今日这见雪之景,可要煞费苦心了。”他的语调中带着几分调侃,却也掩饰不住对这片圣地的敬仰。
刘整抱拳一拜,粗犷的铁护腕发出清脆的碰撞声。“末将敢不从命,诸位请随我来。”他的话语中带着一股铿锵有力的坚定。从天而降的寒风中,带着古老的木叶声与远山的回响,似乎每一步都在唤起天地间的古韵。
沿着蜿蜒的山路,众人逐渐深入到隆中腹地。远眺蔡伦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金色海浪在秋日阳光下泛起波光。刘整指引众人来到一片荒草丛生的土丘前。这里,是孔明先生当年耕作的圣地,也是天地间的“智慧之源”。他轻抚一抔黄土,指缝间细沙缓缓滑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这土,就是那位千古奇才孔明先生的田地。”刘整低声叙说,目光深邃,似在追忆那段荡气回肠的岁月。远山青黛,薄雾缭绕,溪水淙淙,仿佛穿越了时空,将人带回到那段英雄辈出的岁月。
“好一个襄阳隆中!山似青螺含翠,水如明镜照人。”伯颜的吟诵声中带着敬仰,那是对天地与人杰的崇拜。史天泽轻轻抚掌,感叹道:“孔明未出茅庐,便能布局三分之策,真是奇才。”他的话语中满是敬重与感慨,似乎在叙述一段遥远而又真实的历史。
接着,刘整带领众人向山巅行去。沿途古木参天,枝叶间雪花如簌簌飘落。山路崎岖,但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到达一处隐秘的古庐,古木遮天蔽日,青苔缠绕,早已人迹罕至。这里,是那位伟大的智者曾经隐居的地方,也是众人心中追寻的精神圣地。
“这便是诸葛先生隐居之所。”刘整语气恳切,面带尊敬。他掸去台阶上的落叶,轻轻扒开藤蔓,意外发现台阶边的一块石碑残缺不全,但那“汉”字的刻痕犹存。回忆闪回——年轻的刘整站在“宋”字大旗下,满腔热血,奋不顾身。
“这是诸葛亮故居的碑记。”他低沉地说。岁月流转,荒废的屋宇早已沧桑却依稀可见昔日的辉煌。屋内尘埃弥漫,阳光透过破洞屋顶照亮那顶几乎坠落的草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被尘封的往事。
“这地方荒废百年,直到晋武帝时有人修缮,才能留存至今。”刘整语调中带着一抹惆怅,历史的尘埃掩盖不住那份对伟人的敬仰。远处乌云渐厚,但那枚历史的印记,却从未被抹去。
“诸葛亮,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却永存于此。”他凝望碑文,轻声叹道。
蒙古使者乙也咳嗽几声,笑着调侃:“刘将军,难道你也想效仿那三顾茅庐,唤回旧日的英才么?”刘整嘴角一扬,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兵者,谋略之事也,寻一贤才,终究是我等的职责。”
众人继续向前,沿着山径攀登。远山如黛,雾气缭绕,似梦似幻。山风拂面,带来松涛的回响。忽然,一阵阵鸟啼划破寂静,仿佛天地在低语,诉说着古人的志向与抱负。
“这里,曾孕育出一个卧龙。”史天泽感慨万千,他的声音中带着尊敬。“孔明未出茅庐,便已布下天机,立下乾坤。”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历史的敬畏。伯颜静静望着那高耸的山峰,低声叹息:“如此品性之人,千年之后,仍令人敬仰。”
《隆中旧梦》
古隆中,青山环绕,古武侯祠巍然屹立于山巅。岁月如水,九百年前的晋时建筑风格依稀可见,青瓦红檐,金碧辉煌,似乎在诉说着那段已逝的辉煌。风吹过檐角铜铃,发出清脆的叮咚,仿佛在歌颂着英雄的传说。参天古柏和苍松簇拥在祠院里,虬枝如同诸葛亮羽扇轻摇的影迹,弥漫着历史的厚重与庄严。
步入祠内,青石板铺就的阶梯踏响着沉稳的节奏。刘整领着众将,指着那古老的门道说:“此祠始建于晋永兴年间,比大宋还早了八百年。”他的语气中满是敬仰。苍老的梁柱裂纹如龙鳞蜿蜒,抚摸之下,仿佛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脉络在指尖流淌。正殿中,诸葛祖孙三代的圣像静静伫立,香案上点燃的新线香升腾出直如军令的青烟。
刘整低声叮咛:“每逢清明重阳,乡民都说烛火自明,那是诸葛丞相魂归检点兵书。”殿外风铃应和,伴随羽扇轻摇的韵律,似乎有人在云中伫立,俯视着这片土地的兴衰变迁。
诸葛亮的塑像高坐神台,目光如电,仿佛洞察一切。祖孙二人在其两侧,英魂长存,如同昔日成都朝会。阳光穿过破窗,将殿内映照得金辉流转,一股似有若无的希冀洒在每个角落。
阿术,那个热血年轻的将领,手中翻阅着杜工部的诗卷,他的眼中燃起光:“既然来到武侯故里,为何不共赏《咏诸葛亮》?”指腹抚过皱皱的诗页,仿佛触摸到那段激荡岁月的脉搏。
刘整为之赞叹:“妙极!诗圣此作,最得武侯神韵!”伯颜点点头:“用雅乐祭先贤,正其气韵。”正此时,古琴悠然奏起《卧龙吟》,琴声如隆中清泉潺潺,又如祁山松涛在夜风中回响。
众将肃立,甲胄映着微光,似铁甲军阵。史天泽枯指微颤:“末将愿以死血,祭祀这位千古奇才!”音乐中,雄浑吟诵响起: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竹影摇曳,似八卦阵变幻无穷。琴弦突变激越,似悲壮的号角在天地间回响,众将施礼,殿内烟雾缭绕如龙。
阿术铠甲触地,发出铿然之声:“传令!守卫此圣地,待襄阳光复!”掌印映照火光,烛火摇曳,等待着那一场烽火的重燃。众将应诺,离去的身影在晨雾中渐行渐远,马蹄声如雷贯耳。
江水如白色长带,缓缓流淌。暮色中,渔船划过,桨声欸乃,惊起一群白鹭,掠过水天的接缝。它们如瞬间的白羽飞舞,逐渐融入苍茫的雾中。
在隆中草庐前,阿术正用手摩挲刀柄,思索着未竟的战事:“丞相,战局如泥潭,何以破局?”伯颜挥袖扬起尘烟,目光如炬,指向那株千年古柏:“今日拜谒武侯祠,尔等懂‘借东风’三字的真意否?”
众将闻言,猛然间刀鞘撞地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愿听调遣!”羊皮地图在文书官手中展开,撕裂的声响刺耳如帛碎。地图上,襄阳的轮廓苦苦挣扎似垂死的瘦蛇。
伯颜指甲狠狠掐进汉水流域:“圣旨到!七万步卒封锁陆路,七万水师打造战船。”他的喉咙深处仿佛寒冰:“待到东风起,水师横扫汉水。”他揉着沙土,嘴角露出险恶笑意:“只有人心,才能借得天时。”
“得令!!!”众将齐声应诺,意气奋发。夜已深,青烟缭绕中,策划已成,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队伍离去,马蹄破空,尘烟弥漫,似要将这片古战场重新点燃。
数年后,襄阳城逐渐陷入危难。城破之日,城池血染,铁骑如潮,死伤无数。战火如焰,焚毁了多少家园,但那片隆中的祠堂依旧屹立不倒,犹如历史的见证。
那年冬天,汉水解冻,东风乍起。号角声从远山逐渐传来,如悲哀的巨兽吟唱,似在呼唤那被尘封的英雄。
滔天血海中,曾经的谋士、将领们在隆中祠前再次聚首。伯颜望着破碎的城池,喃喃低语:“此战或许一场空,但人心未死。只要心存希望,天也会为我等开一条生路。”
阿术激动笑道:“丞相曾言,士可杀不可辱。我们虽败,却未亡。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算天崩地裂,也要奋起抗争!”
夜色中,琴声再次响起,但此刻它变得激越悲壮,似那血与火的交响,激荡着所有人的心弦。众将挥泪长歌,誓死守卫这片土地。
末日将至,然而,历史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隆中的英雄魂,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等待着下一次的东风,迎来再度崛起的春天。
这是一个关于忠诚、智慧与希望的故事。无论历史如何变迁,隆中那座古祠,都将永远铭记那些为了家国而献出生命的英魂。只要人心尚存,东风依旧会在某个春天再次吹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