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周围人说:加拿大的理发师,很多是“半路出家”的移民。
——这话,我深有体会。
有次在市中心某商场,一位六十多岁的女师傅,自称在加干了二十多年。她拍胸脯保证,把我和女儿的长发剪得“绝对满意”。结果不到十分钟,就都剪完。没有层次,不讲风格,只是“长发变短发”。我俩沟通了无数次,最后被剪成四不像,含泪而出。
所以,当春明跟我说起一个刚来渥太华Kanata开个人理发工作室已经三年的北京小伙子,原先在北京知名大店干过,手艺不错时,我动心了。她说:“要不要一起去?”
我想:远就远吧,只要能把我这头鸡窝收拾得服帖,谁远谁近不重要。
一、双重预约的段子
预约两次才排上,时间定在早上十点。地点在地下室。
我和春明准点到,刚进门,见有个男士快剪完。心里暗自庆幸,觉得安排得挺好。
结果我去趟厕所出来,发现操作台上的不是春明,而是一位白发妇人。
顿时心头一震:难道理发师的“十点”,是一个共享的时间单位?
这让我想起一句哲理:
“在加拿大,时间是用来被尊重的;在华人地下室,时间是用来被共享的。”
这不叫冲突,这叫“时空叠加”;
这不算失误,这算“众生平等”;
这不是耽误你,而是暗示你——修炼涵养的最佳场所,就是美发室里多等半小时。
我差点想提醒理发师:“您这安排,倒像佛家讲的无差别境界——十点只是个概念,大家顺其自然就好。”
不过,我忍住了,毕竟涵养见长。
二、等待与沉默
等的过程中,春明跟我讲她之前去另一家店,按预约时间到,结果被一个烫染的小伙插队,整整等了一下午,连声“抱歉”都没有。她气得拂袖而去,那家理发师还稀里糊涂地问:“咋走的?”
从此,她改来北京小伙这儿。
我暗暗记下:尊重时间,才是服务的起点。
十点三十五,终于轮到春明。小伙一边剪一边劝:“女人嘛,应该对自己好点,舍得花钱,头发上点药水……”
我差点怼回去:“难道不烫不染就是不爱自己?”——想想还是算了,留白才更有味。
接着,一位中年男士进来,说预约的是十一点。我好心提醒:“咱都在排队,您要赶时间,不如先外面溜达溜达。”
他翻了我一个白眼,不吭声。
我心里默念:
“智者以沉默为容器,盛放世界回响;常人以言语为漏斗,滤尽思想浓度。”
他是智者。
三、沟通与格局
终于到我了。理发师客气问候,我本以为他会像大伽那样,跟我聊一聊脸型、气质、风格搭配……
结果,他先吹直头发,随口说:“中分挺好。”
我连忙说:“三七或四六分更适合我。”
他犹豫了一下,答:“都行。”
我忍不住半真半讽:“您有名师风范,说一不二,很果断。但我觉得,真正的高手,是把头发剪成艺术品,而不是流水线。kanata再小,也能走出去。您现在生意好,是因为周围华人没太多选择,可您要真想做大,就得放眼格局。剪发不是简单劳动,而是设计与改造,是真正的‘换头术’。”
我还顺便提了“三庭五眼”的小技巧,教他如何根据客人面相设计发型。
结果,他态度一变,剪完头发,又客气地拿出直板,一根根夹直我的发丝,完全不顾外面两位客人等得不耐烦。
春明看呆了,说:“我来这么多次,还没见他这么细致。”
我笑了:“以后服务,只会更好。”
四、结束小妙趣
走的时候,他诚恳地让春明发给他我博客链接,他希望能读到关于做头发以及我写的所有文章。
我淡淡说:“还是先看我2012年写的《做头》一文吧,那篇估计最能乐呵一场。”
等在外面的两位客人,也都主动礼貌向我道别——包括刚才翻白眼的那位。
五、一些思考
在北美,许多移民理发师确实半路出家,需要重新适应标准、学习沟通、慢慢赢得客户。这个过程,有时让人哭笑不得,有时又能看到他们背后的坚守与努力。
真正的高级理发师,不仅仅是“剪掉头发”,而是结合脸型与气质,重新塑造一个人的形象,甚至达到“换头”的效果。
那一刻,你不仅换了发型,更像换了自己。
而我这次的遭遇,不过是其中一段插曲。
生活的趣味,就在这“剪不断理还乱”的琐碎里,生出几分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