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金融篇(评论稿)》
特朗普新行政令:退休账户的金融幻觉
从民主化到风险转嫁的制度陷阱
一、制度切口
特朗普最新行政令,允许401(k)等退休账户进入另类资产私募股权、私人信贷、加密货币。表面上,这是民主化,让散户也能享受过去只属于富豪和机构的机会;实质上,却是把风险打包,直接推向毫无准备的中产与工薪群体。
二、幻象与现实
1. 所谓高回报:晨星追踪的14只私募基金,仅2只跑赢标普500。绝大多数私募并不如直接买指数基金。
2. 惊人费用:动辄2%的管理费,外加20%分成。散户以为自己买进的是未来独角兽,实际上先被收割的是现金流。
3. 流动性陷阱:没有公开市场,想退出根本没门。退休资金一旦锁死,既不能用,也不能救急。
4. 系统性风险:斯坦福学者已经提醒,这种全民进入流动性黑洞的制度安排,本身可能成为下一次金融危机的触发器。
三、历史案例的回声
1. 日本广场协议后的失落三十年
美国逼迫日元升值,看似提升日本购买力,实则击溃了其出口导向与金融稳定。今天美国若强推另类资产进入退休体系,同样可能制造长期停滞的陷阱。
2. 智利养老金私有化实验
上世纪80年代推行,被誉为全民分享资本红利。结果高费用、市场波动让退休金缩水,40年后反成街头抗议的导火索。制度幻觉被揭穿,社会撕裂加深。
3.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复杂资产被包装成AAA级安全品,养老金和保险基金大规模买入。表面分散风险,实际集中风险。最终普通家庭住房与退休金双重受损,市场濒临崩溃。
4. 苏联晚期的国债全民化
财政恶化时强推国债全民认购,承诺高回报。随着制度崩溃,债券成废纸,民众对国家信用彻底失望。
5. 阿根廷养老金国有化(2008年)
政府以保护利益为名强行收回私人养老金,实质是填补财政黑洞。结果资本市场信心崩溃,货币贬值与通胀恶化。
这些案例背后的共同逻辑,是制度短视:为了眼前的财政或政治目标,把风险转嫁给最脆弱的群体。
四、投资对策
1. 核心配置仍然应该是低成本指数基金,这是几十年验证过的唯一可靠路径。
2. 若真要碰另类资产,比例最多控制在5%-10%,且要做好长期锁仓的心理准备。
3. 永远记住:退休账户的使命是保障基本生活,而不是成为金融工程实验的试验田。
五、制度余响
从日本的广场协议,到智利的养老金私有化,再到美国次贷危机与阿根廷的养老金掠夺,历史已经无数次告诉我们:金融民主化的口号,往往只是制度性风险转嫁的幌子。
特朗普的这道行政令,或许会被包装成一次财富机会,但真正的结果,可能是把普通退休者推入制度幻觉之中。真正的制度稳健,不在于更多选择,而在于守住底线。
六、前瞻:三到五年的制度预警
1. 美联储的角色
在高利率环境下,资金本应回流国债市场。但另类资产进入退休账户,会人为制造高收益选择,稀释散户对安全资产的配置,帮助美联储维持财政融资压力。这是货币与财政政策联动的隐形一环。
2. 华尔街的逻辑
私募、对冲基金与加密交易所长期苦于资金来源有限,如今借行政令把散户退休金引入,等于开辟了新的永续资金池。表面是市场开放,实质是华尔街找到新的输血通道。
3. 风险的累积
短期内,市场或许因新增资金而繁荣。但三到五年内,一旦经济进入衰退周期,退休账户里的流动性黑洞可能迅速放大,带来次贷危机式的连锁冲击。
4. 制度背后的政治化
特朗普急于证明其金融创新,华尔街则趁机推销产品。这种政治与资本的合谋,往往会让制度设计忽视长远稳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类短视政策的代价,最终都由普通退休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