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司法篇》
从少数族裔到联邦党人协会:巡回法院的权力版图
少数族裔的提名与司法制度的三极格局
导言
在美国制度史中,司法并非单纯的技术性领域,而是文明叙事的舞台。每一次法官的提名,都是党派与思想在制度中的交锋;而每一个巡回法院的走向,则映射着国家文化与政治的深层分裂。
2025年夏天,华裔律师埃里克董的提名,使这一深流浮出水面。他的个人身份不仅涉及少数族裔的突破,更与联邦党人协会这一保守派制度网络紧密相连。要理解这一事件,不能只停留在人物与提名的表层,而必须放入巡回法院的整体制度格局中去考察。
因此,这篇文章采取双篇合一的写法:前半部分以埃里克董为切口,揭示少数族裔在美国司法制度中的制度归属;后半部分则转向巡回法院的制度背景,展现不同区域法庭的派别对称与三极格局。二者互为表里,既是案例,也是一幅司法制度的版图。
(提示:本文前半为人物与制度案例,后半为制度背景与结构分析,合为一次性完整篇章。)
一、少数族裔的提名与制度深流:从《联邦党人文集》到联邦党人协会
2025年夏天,华裔律师埃里克董(Eric Tung)被川普总统提名为第九巡回上诉法院法官。第九巡回法院历来是美国最自由派的上诉法院之一,从移民政策到环境保护,其判例影响广泛而深远。川普的这一提名,立刻引发民主党阵营的恐慌与反对,多个团体动员阻止他的任命。
1、表层与深流
在表层叙事里,这是一场少数族裔律师能否跻身高阶司法体系的个人奋斗故事;但在制度层面,它代表的是党派对司法版图的争夺。
2、联邦党人协会的制度背景
联邦党人协会(Federalist Society)成立于1982年,源自耶鲁、芝加哥、哈佛等名校的保守派法律学生的联合行动。其初衷,是在自由派长期主导的法律学界建立一股新的思想力量。协会倡导原旨主义、有限政府、司法克制,成为共和党挑选法官的人才库。川普任内的三位最高法院大法官,无一例外地与此组织有紧密关系。
3、历史呼应与制度归属
如果将视野推回到1787年,《联邦党人文集》曾为宪法批准辩护,强调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以避免邦联的涣散无力。而今,联邦党人协会却强调限制政府、收缩权力。二者立场几乎相反,却都在为美国宪政秩序寻找合法性与解释框架。前者奠定了制度起点,后者则在不断的党派竞争中重塑法律解释权。
二、巡回法院的制度构造与司法秩序的背景
美国司法体系分为三级:联邦地区法院、联邦上诉法院与最高法院。联邦上诉法院即巡回法院,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
1、起源与定位
1891年《司法法》设立巡回法院,以缓解最高法院案件积压。巡回法院不重审事实,而是专注于法律适用与程序正当性。
2、结构与划分
全美十三个巡回,十一处分管地域案件,另有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与联邦巡回。不同巡回因社会结构与地域文化,形成各自派别。
3、派别与对称
第九巡回,以加州为核心,被称为民主党的司法大本营。在移民、环保、性别平权等议题上倾向自由派,被批评过度政治正确,却在自由派叙事中是制度更新的前沿。
第五巡回,以德州为核心,被视为保守派堡垒。在堕胎限制、宗教自由、枪支权利上多次作出保守裁决,推动了最高法院推翻《罗诉韦德案》。
两者针锋相对,形成司法对称:一边是自由派的文化前沿,一边是保守派的制度防线。
4、第三支点
哥伦比亚特区巡回,被称为第二最高法院,专司行政权与宪法界限。从环保署的排放标准,到国家安全局的监控权限,几乎所有联邦行政诉讼均在此审理。它成为制度三极中的支点,与第九、第五形成司法三角格局。
三、制度余响
将两篇并读,可以看到:
1、个人提名与制度版图之间并无割裂,少数族裔的晋升与巡回法院的对称,是同一制度逻辑的两面。
2、从《联邦党人文集》到联邦党人协会,再到巡回法院的三极格局,美国司法的制度演进始终围绕权力边界与价值冲突展开。
3、族裔的故事,党派的冲突,行政的约束,最终都汇聚为一个问题:如何在分裂与统一之间,维持司法体系的合法性。
历史回望
两百三十余年来,美国司法体系的面貌不断变化,但其本质始终如一:这是一个制度自我辩护、自我平衡的舞台。今日的提名与抗争,正如昨日的辩论与妥协,皆是历史长河中反复出现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