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特别评论
谁为制度背书,谁成替罪羔羊?
——从川普批马斯克到“大而美法案”通过的制度裂缝
一、当帝国重分制度赏罚权
2025年7月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新版《大而美丽法案》(
然而同日,川普却在媒体与社交平台上频频开火,剑指一人:
“Elon may be the single biggest recipient of subsidies in human history… Without government money, he might have to close shop and go back to South Africa.”
——川普在 Truth Social 发文。
这不是即兴之语,而是一次制度背书关系的公然切割:
二、马斯克帝国的制度真相:不是偷,而是被扶上祭坛
我们不能否认:
换句话说:
马斯克不是攫取者,而是制度下注的承载者。
但问题在于,美国制度从未建立起“拿得多者需承担相应义务”
所以当制度压力反弹时,公众最容易寻找的攻击对象,往往是——“
三、川普为何此刻“切割马斯克”?
因为川普正在进行一种政治重组:他不再定位为资本代表者,
这就要求他:
• 与马斯克划清界线;
• 与硅谷脱钩;
• 与补贴型新产业画出界限;
• 将自己重新锻造成“人民的愤怒出口”。
马斯克,正是这场切割的最好靶子:富、白、外籍、成功、科技、
但这不意味着制度正义,而是一次情绪型制度资源清算。
四、大而美法案的悖论:谁在吃制度的果,谁在被制度的火烤?
川普攻击马斯克之际,
SpaceX 占据新太空竞赛的国家级通道;
Tesla 与其超级充电网络直接获法案投资支持;
Starlink 将作为通信基础设施进入美军标准序列。
于是悖论横陈:
制度给他最多,却也是制度清算最重的人。
赏罚之间没有逻辑,而是选举节奏的切换。制度财政系统在往前走,
这不是马斯克的问题,而是美国制度进入了“左右互搏”的阶段:
五、不是马斯克的问题,而是制度本身需要正名
如果制度真的要批评马斯克,应有清晰规则:
他是否违反补贴条款?
他是否未完成公共责任?
他是否违法审计?
但现在,没有任何合约问题被提出,只有“他拿太多了”
这不是问责,而是情绪清算。
马斯克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制度如何讲述他:
昨日是“星辰大海”;
今日是“掠夺者”;
明日是“敌人”还是“再合作”?
制度的语言,如果任由选票节奏变换语义,
六、制度赏罚的核心不是敌友,而是规则一致性
文明不是靠“选谁赏谁”来维持的。
真正健康的制度赏罚系统,必须建立在结构一致性之上:
可追溯:每一份财政支持有明示规则;
可预期:受益者可以稳定配置战略资源;
可问责:制度可以审计、减额、终止,但不能羞辱、反复、
而当前的状况是:赏罚的工具箱被政治节奏接管,
这是文明制度最危险的转向。
七、时间是否会看你一眼?
川普为何这样做?因为他急需选票、成果、兑现、标志性胜利。
问题是——历史真的会因此记住他吗?
他批马斯克,但马斯克造了火箭;
他取消补贴,但补贴已筑成技术轨道;
他赢得掌声,却未留下结构痕迹。
政治生命是短线搏杀,制度设计是长线节奏。而文明,
川普不是第一个靠清算盟友求胜的人,
八、文明制度不是奖品也不是鞭子,它是记忆中立场最清醒的部分
当制度开始以情绪赏罚,文明就开始失忆。
而当制度失忆,历史也就不再为你停留。
这才是我们在“大而美法案”通过与川普批马斯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