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回应篇(其八)
是制度理想,还是驾驶习惯?——自动驾驶等级比喻下的美中制度分歧
【导语】
本文为《文明系列·制度回应篇》第八篇,尝试引入“自动驾驶等级”作为制度演化比喻框架,重新理解当前美中两国在制度接受度、治理逻辑与升级意愿上的结构性差异。
在“美中制度之争”这一宏大命题中,许多讨论陷入意识形态对立,而忽略了一个常被低估的问题:人民到底愿意驾驶什么级别的制度?
中国人民正乐于稳定的“L2制度体验”,美国则坚持奔向“L4–L5理想”。但两者都未完成,各自都在试错,文明的进化也远未停步。
一、引子:中国人民的“制度满足感”,该如何回应?
在一次与中国青年朋友的对话中,他说:
“制度再说再讲也没用,我们现在日子过得比大多数国家都好,人均寿命高,物资丰饶没什么通胀,住房面积宽敞,几乎家家有车、城镇乡村路路通,治安没枪击没吸毒,打打嘴炮发点牢骚也没人真来管你……要什么别的自由,活着舒服才最实在。”
这不是犬儒,也不是自欺。这是一种现实经验之下的制度感知——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适配。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用一种更生活化、更工程化的语言,来解释美中之间的制度差异?不是为了辩输赢,而是为了让“制度问题”这四个字不再悬空。
这正是本文尝试引入的核心比喻体系:
将制度演进,类比为自动驾驶等级的逐级进化。
二、制度不是“非黑即白”,而像自动驾驶一样分等级
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标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L0至L5六个等级:
等级
描述
类比的制度形态
L0
无自动化,完全人工驾驶
极权主义:靠人治、依赖强人智慧
L1
单一功能辅助(如定速巡航)
君主立宪初期:可辅助但权力仍集中
L2
自动控制方向与速度,但需驾驶员随时接管
中国当下模式:高效率治理 + 系统随时兜底
L3
特定场景可全权操作,人类仅为后备
半宪政状态:如新加坡、东欧某些转型国家
L4
多数场景全自动,极少需人工介入
成熟宪政民主体制,如北欧、加拿大
L5
完全自动化,不再需要人类干预
制度理想国:高自治、高问责、高弹性,尚属愿景
这一比喻的力量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结构模型:制度演进,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如驾驶自动化一样层层推进。
三、为什么中国人民“乐于停留在L2”?
中国的L2制度运行模式,其实非常接近特斯拉FSD的实际体验:
日常运行高度自动化:基层治理、物流系统、数字支付、治安管理均已系统化;
紧急情况依赖人工接管:洪水、疫情、舆情事件,最终仍需“体制手动干预”;
驾驶者(公民)无需掌控,但必须随时听令:没有对方向盘的主权,只有接受路线的义务。
这种状态被广泛接受并非偶然:
历史惯性: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皇权+科举”,制度始终依赖中心调度;
体验舒适:相比20世纪末的匮乏状态,如今的稳定、便利与预期感确实令人满足;
替代经验缺失:L3及以上制度并无真实体验,舆论中多被描绘为“混乱”“动荡”。
这就是许多人对制度升级的基本态度:
“系统开得不错,干嘛非要我来接管?”
四、美国制度的“L4–L5理想”:究竟通向哪里?
与中国不同,美国的制度设计自建国起,就带有“治理自动化”的理念:
三权分立:如动力系统与转向系统分离,防止权力过热;
新闻自由+法院独立:多传感器输入,避免盲区;
弹劾机制+程序正义:构建自检系统,不依赖个别领导人意志。
制度设计目标并不是打造“好驾驶员”,而是:
即使驾驶员昏昏欲睡,系统也能稳稳到站。
这也对应自动驾驶中的两大路线:
制度路径
自动驾驶类比
背后逻辑
美国制度
Waymo:规则预设、高精地图
结构先行 → 运行自动化
中国制度
特斯拉FSD:视觉学习、手动兜底
经验导向 → 实时修正
但美国制度L4理想也面临重重阻力:
制度算法老化:选举人团、参议院代表性失衡;
输入系统紊乱:媒体撕裂、共识碎片化;
运维成本上升:信仰基础削弱,责任滑坡。
一句话总结:
美国想开L4,但系统过旧;中国只愿开L2,但系统尚新。
五、我们是在比较“制度等级”,还是“驾驶习惯”?
许多中国人把“生活不错”等同于“制度高级”,这就像说:
“这辆L2车开得稳,所以没必要升级。”
这混淆了两件事:
你今天是否满意 ≠ 制度是否具备未来弹性;
当前系统运转良好 ≠ 你是否拥有“换挡权”与“路线修正权”。
真正健全的制度,不是你清醒时开得顺,而是你出错时不至崩盘。
六、并非只有中国未完成,西方制度也在反复测试
这不是中方的“未完成特例”,而是全球制度的普遍状态。
FSD仍处Beta测试,Waymo路线成本高昂;
西方制度同样陷入结构性迟缓、信任失调;
法国养老金改革、德国移民冲突、美国高院争议,都显现制度摩擦。
制度不是神坛,不是终点,而是持续OTA的复杂系统。
谁还在走,谁还在更新,谁就还有文明演进的余地。
七、制度不是终点,而是谁还在往前走
将制度比喻为驾驶系统,其价值不在于“评分”,而在于“观测”:
中国正处于L2制度的稳定期,但长期兜底的系统将面临管理极限;
美国试图维持L4结构的纠错能力,却也正因共识失衡而频繁打补丁;
全球文明制度并非单线进阶,而是多轨错位、边行边试。
而真正的制度文明,是:
哪怕你不在看方向盘,哪怕驾驶员更替,哪怕系统遭遇故障,社会依然能稳稳前行。
八、附注点评:关于这个比喻本身的反思
将社会制度的演进类比自动驾驶等级,是一个颇具启发性的框架。它的优势在于:
直观可视化:制度不再抽象;
强调渐进性:演化非跳跃;
映射“人—系统”演变:公民参与程度作为变量;
避免“好坏”二元论:各阶段具有相对合理性。
但这也需清醒认识其局限:
社会制度远比技术系统复杂,演进路径充满反复与非线性;
L5并无统一技术指标,其“理想国”属性过于抽象;
“兜底”机制在现实制度中常常责任模糊,不如驾驶系统清晰;
各国制度背后有不同文明条件,不可简化为单一线性等级。
这个比喻的价值,在于开启新的思考视角,而非替代制度分析本身。
在制度文明的路上,我们都还在Beta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