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这篇多年前从知乎上读来的, 今天仍然适宜。
一、如何从阅读受益
想单单通过阅读进行学习,效率是极低的。
原因是,我们阅读的过程,是「视觉识别文字-进入工作记忆(WM)-对文字进行理解-识别下一段」往返循环。
这个循环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大脑来不及将读到的内容内化,使其进入长期记忆(LTM)。
所以,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你记得的往往只有一小部分,随着时间推移,会更少。
大脑的本质跟肌肉是一致的。重复了多次的动作,才会留下记忆。大脑对一个东西调用的次数越多,它就会被大脑放在越浅层的地方(优先级越高),越容易被大脑调用。
所以,想将阅读的内容内化,靠的是重复,而且是消耗认知资源的重复。换句话说,就是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其目的是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使大脑更容易调用那些我们需要的内容。
详细来说,有三种方式:
3.应用
Learning by doing
4.
)读书不要抱着「我要把它读完」的心态,而是针对自己的问题有的放矢
比如,一口气读完《东晋门阀政治》肯定吃不消,但如果你读了一些文章,对琅琊王氏产生兴趣,那么你可以挑其中相关的内容读,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其他内容略过。下一次同理。这样分多次读,一本书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读完,并且在反复的阅读中,也能强化对疏漏内容的回顾和再认。
二、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书
内容和领域要怎么选择呢?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原则:
1)由浅入深
先读该领域的科普书和基础知识,如果你连科普书都读不进去,那么先放弃,以后再说。
这一步不能略去,否则你读了也读不懂,更严重的是,可能造成曲解也不自知。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2)顺藤摸瓜
读一本书时,如果作者提到你感兴趣的内容,记下来,找来读。比如经济史之于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比如十字军东征之于骑士文化、耶路撒冷、天主教神学等。上豆瓣搜书名,看下面的相关书籍和右边的豆列,是个很有用的办法。
文学亦然。
说过,他找书的方法,是看喜欢的作者推崇的书。比如王小波之于卡尔维诺、奥威尔;村上春树之于菲茨杰拉德、钱德勒;马尔克斯之于科塔萨尔,等等。大抵都不会错。可以参考公子的回答:如何找到好书?有什么技巧或建议? - 张佳玮的回答
3)横向拓展
阅读是靠什么打基础的?量。
一本书永远是没有办法阐述清楚一个主题的。针对你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印证、对比、总结,无论什么东西,读多了,自然而然就懂了。所以,针对同一个主题,多读,广泛地读,选取内容有交叉但又不完全一致的书去读。这是永远不会错并且极其有效的方法。
比如,直接读波德莱尔,你肯定读不懂,但你又想了解,怎么办呢?挑跟他相关的书去读,读对波德莱尔的解读、19世纪法国史、西方现代诗歌基础、象征主义思潮,等等。人的思想和眼光从来不是无中生有的。你所读的一切,会构成你看待问题和思考的方式。
三、其他
系统的阅读方法真的太重要。
我希望一个真诚而又比较聪明的年轻人,不要因为缺乏一些学习策略上的知识而放弃了阅读。换个方法,继续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的。
一、从间接学习到直接学习
读书的目的,可以是消遣,也可以是自我提升。
有人说,名著怎么会不好呢?它反映了时代的特色啊,影射了人性啊,提出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啊!
是的,没有错,文学性的名著名篇里是有这些东西的,但是那都是间接知识,而非直接知识!
你读了《狼图腾》,说这本书讨论了文化、民族特性和地理的深刻关系——你是要研究人类学吗?那你为什么要去看《狼图腾》,不去看《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样深刻的学术著作呢?
从文学作品里面学习世界,太过于间接了,而且量少(质低)速度慢费时长。
文学的特性在于生动传播,而不适合做教材来学习。
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去找些硬书吧。
二、以提升自我为指向的阅读,最强的是主题性阅读。
读书,有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两个维度都重要,年龄越小的时候广度越重要,
要搞通识、科普、启蒙;越大的时候,深度越重要,要专业、深刻有思想。
而大学,差不多就是那个从偏向广度到偏向深度的转折点 ( 从普及教育开始专业教育)
这种意识是很难的,非常难,几乎不可能自发的意识到,必须有人来告诉他。
主题性的阅读,是指你选定一个主题,找来大量的与这个主题相关的书籍做阅读。
这些书籍之间呈现下列的关系——
还有些其他关系类别,但是总的来讲,就是一个大主题下的不同书籍。在一段时间内——也许几个月,也许几年——你几乎只读这一种主题的书(最好再配上相应的实践应用),构建一个深度的知识体系。 如果有条件,就把这个主题的知识应用出来,转化成能力体系。
三、主题性阅读是深度阅读,求高度的质量与适度的数量
主题性阅读是深度阅读,最重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其实,初步构建一个知识体系,采用主题性阅读,只需要几十本书就初步完成了。几十本书完成以后,毫不夸张的说,你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威力无穷、真正学到东西了的感觉。
对应的读书节奏和时间上,核心书籍绝对不是读一遍的,也绝对不要慌慌张张的带着一种恐惧和紧迫感去追求书的数量,那玩意儿没用的。我们来算一算,一个大学生毕业,一个大体系一个小体系就算很优秀了,秒杀90%的人了。这才多少本书呢?不足100本。平摊下来,一年20+本。
四、深度学习的策略
主题性阅读的方式下,还需要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
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研究学习的各种策略。我发现,这是一个极其重要,但是也极其被忽视的领域。
很多人不知道学习居然也是有策略的,他们以为学习的策略就是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多举手发言等等。
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策略。
xxx一个优秀的背台词和排练策略是这样的:倒过来,从结尾幕开始排演
这种逆序的排练方式效果更好
这种才叫做学习的策略
只是为了说明学习的时候有很多我们忽视的策略可以用,它本身并不适合解决题
目中说的“看书无法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的问题。学习有很多种目标,为了实现不同的目标要有不同的策略。而题目中的预设目标是“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最常用的策略就是——联系性学习的策略
是不是这些内容本身没有用呢?其实不是
信息爆炸时代,内容铺天盖地越来越饱和,但真正优质的内容其实是越来越少的事实是,你之所以感觉信息太多,恰恰是因为你懂得太少,以至于无法分辨到底什么内容才是对你真正有用的,以及你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吸收消化它。
如果你每天还在靠刷公众号和知乎,看 b 站和抖音来学习,看似每天都在暴风吸入的内容,其实都是些知识碎屑残渣而已
信息越爆炸,就越要减少摄入的密度,提高输入的精度。少看书,看好书,少扫视,多吸收。
首先想问问你,有没有感受过这样一种状态:
在做某件事的过程中,你忽然有一种周围全都安静了下来,噪音听不见,整个世界就只有你和你手头上的事情的感觉。等到你做完了事情伸个懒腰,一看表才发现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而自己却毫无感觉
这种「心流」的专注状态,除了我小时候趴在地板上拼乐高时有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了
可能你也很久都没这种感觉了,因为现在的信息爆炸时代的特性就是「随时干扰,一直在线」
社会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注意力稀释效应」(Attentional dilution)
是指当主要信息和不必要的信息一起出现的时候,不必要的信息,会对人类的判断产生干扰。
----
本博主后记:
古谚说:静能生定, 定能生慧。
远离噪音,消除干扰,专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