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生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
“成为自己”(Becoming oneself)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命题,由尼采、萨特和海德格尔等思想家反复强调。它不是陈词滥调,而是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洞见:人生不是被动接受命运或社会剧本,而是主动塑造一个真实的“我”。为什么说这是最重要的事?让我从几个层面拆解:
1. **它是自由的本质**: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存在先于本质”——我们生来没有预设的“本质”,人生就是通过选择来定义自己。如果不“成为自己”,我们就活在“坏信仰”(mauvaise foi)中:假装自己是别人期望的角色(如父母的“好孩子”、社会的“成功人士”),这是一种自欺,最终导致空虚和异化。相反,成为自己是行使自由的唯一方式:承认责任,拥抱选择,从而活出有意义的人生。想想那些“成功却不快乐”的人——他们往往在追逐外部认可时,丢失了内在的真实。
2. **它是幸福与成长的源泉**:
心理学研究(如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显示,人类最高需求是实现潜力,成为独特的个体。忽略这点,我们容易陷入“比较陷阱”:羡慕他人的人生,却忽略自己的独特天赋。成为自己不是自私,而是连接内在与外在的桥梁——它带来内在平静(eudaimonia,古希腊的“ flourishing”),并让关系更真实(因为你不再戴面具)。历史上,许多伟人如梵高或乔布斯,都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创造出超越自我的价值。

3. **它是应对荒谬的武器**: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描述人生如荒谬的推石头上山:没有终极意义。但正因如此,成为自己才至关重要——它不是寻找“答案”,而是创造意义。通过审视内在欲望、恐惧和激情,我们从被动受害者转为主动创造者。这不是终点,而是持续的过程:每一次选择,都是对“真实我”的肯定。
简言之,成为自己是人生“皇冠上的明珠”——其他追求(如财富、名声)若无此基础,都如沙上楼阁。它让我们从“生存”转向“活出”。
### 为什么成为自己需要勇气?
成为自己听起来诗意,但实际是场“内战”:对抗内在惯性和外在压力。勇气(courage)在这里不是鲁莽,而是“心”(cor,拉丁语根)的力量——直面恐惧,敢于脆弱。为什么如此艰难?
1. **对抗内在的“虚假自我”**:
我们从小被教育“适应社会”,形成层层“面具”:讨好型人格、完美主义。这些是防御机制,但剥离它们需勇气——承认“我其实不那么坚强”或“我不爱这份工作”,这等于面对虚空。荣格称此为“阴影整合”:拥抱黑暗面(如嫉妒、失败恐惧),否则它会潜伏破坏。过程痛苦,因为它颠覆舒适区:像蜕皮般,旧我必须“死去”。
2. **抵抗外在的“他者凝视”**:
社会是“镜像之屋”——父母、朋友、媒体不断投射期望:“你该结婚、买房、升职”。萨特说,他人的目光将我们“物化”为对象,这制造“耻辱感”。成为自己意味着说“不”:拒绝“正常化”的枷锁,选择非主流路径(如单身艺术家而非稳定上班族)。这需勇气,因为它可能招致孤立、批评甚至失败。但正如尼采所言:“狮子必须杀死龙”,龙的每一鳞片写着“汝当”,杀死它才能自由。
3. **面对不确定与责任**:
成为自己不是蓝图,而是未知之旅——没有“正确答案”,每步选择都伴随风险(“万一错了呢?”)。这要求“存在勇气”(Kierkegaard的“飞跃”):跃入信仰自己的能力。现代例子如创业者或转型者,往往经历“黑暗之夜”:失业、关系破裂。但穿越后,是重生。
总之,成为自己需要勇气,因为它是“反本能”的——本能求安稳,它求真实。建议从小步开始:列出“真正让我兴奋的事”,然后行动(如辞掉不喜欢的工作)。记住,勇气不是无畏,而是带着恐惧前行。人生短暂,何不勇敢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