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4 日,纽约林肯中心。
第 32 届 Baron 投资大会开场主题,只有四个字:Changing Lives(改变人生)。
当天最受关注的环节,是一场对话。
一边,是 82 岁传奇投资人 Ron Baron(罗恩巴伦) 。他把约 40% 的个人资产押在特斯拉,25% 押在SpaceX,还配置了 xAI,加起来近 65 %的身家系在马斯克身上。
屏幕另一端,正是他十多年里一直重仓的对象: 埃隆马斯克。
Baron 在接受CNBC 采访时估算,自 2014 年买入特斯拉以来,这笔马斯克系投资已经为他和客户赚了超过 120 亿美元。其中 80 亿来自特斯拉,40 亿来自 SpaceX,xAI 等新项目的收益还在早期。
但最出人意料的,不是这笔收益,而是他接下来说:
我觉得未来 10 年,还能在这笔钱上再赚 5 倍。
在他眼中,马斯克的商业版图早已不只是电动车和火箭,而是车厂、航天、AI工厂、人形机器人、芯片、太空电站构成的全系统协同。
他看中的,不是马斯克做了具体产品,而是他如何亲手把 AI 时代的基础设施搭起来。
第一节|Baron 押的,到底是什么?
在纽约的这场大会上,Baron 核心观点只有一个:
他不是押公司,我押人。
这是理解他全部投资逻辑的起点。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第一次见马斯克是 2009 年,当时特斯拉刚经历一轮资金告急,Baron 问马斯克:
你还会不会继续做下去?
马斯克的回答很简单:会。这件事值得。
Baron 后来说,那一刻他意识到:这个人不是在做一家公司,他是在把自己整个人投进去。
1.他押的是执行能力
Baron 不是科技专家,他自己承认:我不懂电动车,不懂火箭,也不懂AI。我懂的是谁能把一件难事做成。
他看到的,是马斯克那种咬着牙也要往前走的劲儿:
特斯拉差点破产,他抵押房子发工资
SpaceX前三次火箭爆炸,他说再失败一次就倒闭了
xAI创立18个月,就能发布Grok 5的路线图
在大家都说机器人还早的时候,他已经让 Optimus在工厂上岗测试
马斯克做的每一件事,都难到别人做不动。但他就是能熬。
他押的,是这种能把困难啃下来的人。
2.他押的是长期布局能力
Baron 的风格就是等。他公开讲过:我做投资,一等就是十几年。
他举过一个例子:2012年,特斯拉只有一款Model S,全年销量还不到3万台。很多投资人都怀疑这家公司能不能活下去,但他却不断加仓。
理由只有一句:马斯克不是在做车,他是在布局未来。
站在 2012 年,特斯拉的这些布局都看不出价值。但在 2025 年,其背后的脉络就清晰可见了。
Baron说:你不能看一年,要看十年。他做事的节奏,不是赚明天的钱,而是把未来变成可能。
3.他押的是组合能力
Baron在大会上讲了一句话:马斯克做的每个项目看起来都不相关,但他是在让每一样东西,都让另外一样变得更强。
早在15年前,马斯克就告诉 Baron:制造机器的机器才是最重要的。当时大部分投资人还在关注卖了多少辆车,他已经在思考如何让不同业务。
Baron 说:别人只是在做业务,他是在搭生态。
他投的不是业务线,而是组合能力。
4.他押的是抗压能力
Baron 曾在 CNBC 说:我喜欢他被骂的时候,因为股价会变便宜。
对于别人恐慌的时刻,他反而更愿意增持。
但最能体现他信心的,是一个承诺。2020年前后,特斯拉股价从10-15美元涨到220美元,客户开始不安,担心仓位太重。Baron为客户减仓了25-30%。
但他自己一股没卖。他对董事会承诺:我是最后一个卖家。在客户100%退出之前,我个人一股都不会卖。他说:在我有生之年,特斯拉或SpaceX,我都不会卖出。
他解释原因:大部分人遇到困难会收缩,马斯克不会。他每次掉下去,都能再爬上来。
他找到了一个能把愿景落到地面,越难越往前的人。
用他的话说: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别人身上看不到的未来。
第二节|他为什么说:Grok 是最重要一步?
Ron Baron 投特斯拉时,是在等一台车变成一个机会;
他投 SpaceX,是在等一次发射变成一个行业;
而这一次,他投xAI,是在等 AI真正归谁控制。
1.他看到马斯克掌握了AI公司成功的三大要素
马斯克在对话中明确说,一个AI公司成功取决于三件事:
能否吸引最优秀的人才
能否投入最大量的AI硬件,最快将GPU上线
是否有独特的数据获取
而xAI在这三点上都做到了,而且是从底层自己搭建:训练用的数据,来自X平台,世界上最好的实时数据源;运行用的算力,SpaceX自建的数据中心和芯片集群;发布的平台,自己的App、自家的车、自家的机器人。
在硬件上,黄仁勋本人甚至说:我对他们在极短时间内建成数据中心的速度感到震惊。地球上只有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
别人是在用 AI,马斯克是在亲手造 AI。
更重要的是:AI 越强,谁控制它,谁就能定规则。而马斯克手里握着完整的技术栈,不受制于人。
2.他看到马斯克在改变AI的用法
今天我们用搜索引擎、网页、浏览器,这是旧入口。马斯克要做的,是一个可以直接帮你理解、分析、动手去完成任务的助手。
Grok 就是这个新入口的第一个版本:
能看PDF,能读代码,能改图片,能生成视频
有自己的语气、态度,有反问、调侃、情绪
不只是对话,而是能和你一起完成任务,比如写文案、查合同、开车路线规划。
这对投资人来说,意味着 AI 从聊天变成了执行。
而马斯克正在训练的Grok 5,参数规模从 Grok 4 的 3万亿跃升到 6万亿,新增了视频理解、图像识别、工具调用、实时多模态处理能力。马斯克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像一个学习小组在你脑中开会。
更重要的是他的判断:Grok 5 是我第一次觉得,我们可能真的能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虽然只有10%的可能性,但这是我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
3.他信的是马斯克对AI的认知比别人早
他不是半路加入AI热潮的人。早在ChatGPT出现之前,他就已经开始布局。
马斯克创办 OpenAI 的原因,是基于他与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的一次对话。佩奇告诉他,他是一个物种主义者,偏爱计算机而不是人类。
马斯克说:
你站在计算机哪一边?我必须加入人类团队。
于是他创办了OpenAI,Open这个词意味着开源。他提供了所有启动资金,招募了Ilya Sutskever 核心人物,甚至帮 OpenAI 与微软达成合作。但他拒绝了股票期权:在一个非营利组织里拿股票期权是错的。
但当 OpenAI 走向封闭,他转身创立了xAI。
他不是被 AI 浪潮推着走,而是这波 AI 浪潮的起点。
Baron 押注xAI,不是因为它现在多强,而是因为马斯克不是在追赶趋势,而是在定义趋势。
第三节|最没人看懂的那一部分,他全押了
如果说 Ron Baron 押特斯拉,是因为它能跑得更快、赚得更多;那他押机器人、芯片和卫星,是因为他相信马斯克有能力把未来的基础建出来。
这些项目,在大多数人眼里,要么太远、要么太烧钱。但在 Baron 眼中,这些恰恰是 AI 真正落地的基础设施。
1.Optimus不是机器人,是人人可得的劳动力
马斯克明确表示:我们不是做一个能跳舞的机器人,我们做的是能干活的机器人。
这句话背后,是他对Optimus的定位变化:
从实验室概念机,变成可以大规模制造的产品
从形象展示,变成替代基础劳动力的工具
Optimus V3已经可以完成以下动作:
自主行走、绕过障碍、自我充电
模仿人类手部动作,拧螺丝、夹电路板
操作手部拥有50个驱动元件,可以处理细致任务
更关键的是成本目标被定在2万美元以内。
马斯克认为,未来,每个人都会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Optimus,帮忙照顾家人、做饭、做家务、陪伴。
马斯克描述的应用场景远不止家务:想象一个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好的外科医生的世界。Optimus将拥有超乎人类的精确度,能够进行非常复杂的医疗程序,甚至是人类无法完成的手术。
更震撼的是,通过Neuralink脑机接口的结合,失去双腿的人可以用Optimus的腿替换。Neuralink从运动皮层获取信号,发送给Optimus的腿,成本大约6万美元。
这不是在做一个产品,而是在重建劳动力的供给。从家务到手术,从陪伴到医疗,都能由机器人完成。
而马斯克有能力把成本压到 2 万美元,让它真正普及。
2.芯片不是技术展示,而是用得起的大脑
马斯克反复强调:
我们绝大部分的 AI 计算任务和资源,将集中在视频处理上,而非文字。
这是什么意思?
他不是要训练一个写论文的AI,而是一个能看得懂画面、能理解人类动作的AI。这就意味着:
芯片必须高效
必须压缩得快
不能靠服务器来驱动,而是能装进汽车、机器人、甚至飞船里
于是,他亲自下场推进名为AI5的最新芯片项目。
马斯克在大会上承认:
这个芯片项目出了问题。它的设计太先进了,现在进展还不太通顺。
于是他把 AI 5和 Dojo 两个项目合并,让所有人专注于 AI 5,并亲自介入。
他说:我花了整个周末,盯着这块芯片的设计图,看数据、看电流流向现在我脑子里已经有了芯片的完整布局,能想象出每个细节。
因为英伟达的芯片,不是为机器人和汽车上的低功耗AI推理优化的。他要造的芯片,必须功耗极低、性能超强、成本只要英伟达的十分之一。
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成功,用 AI 的成本不再是每个月几十万美元,而是几百块。
马斯克不是在卷 AI 能力,而是在压 AI成本。
3.Starlink不是连网,而是空中算力电站
大部分人只知道 Starlink 是马斯克的卫星互联网,但在这场对话里,他透露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
我们将用太阳能供电,把整个 AI 数据中心搬上天。
这是他们真实的计划。马斯克要做的是:
把数据中心架设在太空轨道
由太阳能供电,不需要地面建厂
传输靠Starlink,分布全球,形成分布式大脑
目标是每年提供100吉瓦AI功率
要知道,美国平均电力是160吉瓦。这意味着马斯克要建的太空数据中心,功率相当于美国全部电力输出的约1/4。
马斯克说:地球的电只会越来越贵。AI 要普及,只能上太空。
这解决的是 AI普及的终极瓶颈:电力。
Baron重仓这些还看不懂的部分,因为他知道马斯克不是靠设想活着,是靠产线落地、自己做出来。
第四节|为什么 Baron 还要再押10年?
Baron 说未来10年还能再赚5倍。很多人觉得这是疯话。 然而,他对此深信不疑,因为 AI 时代,其实才刚刚拉开序幕。
1.他看到的时间窗口:AI基础设施还没建好
Baron 提到:现在的 AI 公司,都在做应用层。
什么是应用层? 就是ChatGPT、Claude 等等这些产品,用户看得见、打得开。
马斯克在做的,是基础设施层:自己的芯片、自己的数据中心、自己的算力网络,不依赖外部供应商。而且这些基础设施,是为汽车和机器人这些物理终端服务的。
应用会不断迭代,但基础设施的价值会随着时间指数级增长。就像修高速公路,刚开始看不出价值,但等车多了,收费站就是印钞机。
别人在优化现有产品,他在重构整个 AI 的运行方式。
2.他看到AI会变成基础设施,像电一样
马斯克的目标很明确:我要让 AI 便宜到人人用得起。
Baron 听懂了这句话的分量。
今天用 AI,要么花钱订阅,要么企业采购,成本都不低。但如果马斯克能把 AI 的成本压到足够低,会发生什么?
AI会像电一样,无处不在:
每辆车里都有 AI 帮你开车
每个家里都有机器人帮你做事
每个人手机里都有 AI 帮你处理信息
这就是他敢说还能再赚 5 倍的底气。
Baron 的120亿,不是赌出来的,是等出来的。
现在他还要再等 10年,因为 AI 时代才刚刚开始,而马斯克掌握着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
结语|Baron 押注的,是 AI 基础设施归谁
Ron Baron 不需要再赚 5 倍。
他已经 82岁,已经靠马斯克赚了120亿美元,已经完成了一切赚钱意义上的目标。
马斯克也不需要。
Baron 在CNBC说过:马斯克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你的身价达到 4000亿美元时,4000亿和1万亿之间有什么区别?他不是在为买海滨别墅存钱。
他想的是未来人们会如何记住他,他创造了什么,他如何帮助人类生存。
Baron 问马斯克:您认为您是在为遗产而战吗?
马斯克说:是的,绝对是。我是一个理性的亲人类主义者。
正因如此,Baron选择继续押下去。他看懂了一件事:AI 时代的基础设施,会决定未来几十年的游戏规则。
他押的,是这个时代里极少数能把基础设施从零搭起来的人。
Baron 给出的答案是:我见过,能做到的,只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