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梦与念

开通文学城博客,记录日常的生活与遐想。
个人资料
正文

每周四天工作:正在到来的新常态

(2025-08-31 20:16:16) 下一个

最近,英伟达总裁黄仁勋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了AI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AI可能将美国人的工作时间从每周五天减少到四天。这种工作时数的变化,其实与过去工业革命推动下的社会变革有相似之处。

减少工作日并不意味着人们会变得闲散,反而可能觉得自己更加忙碌,成就感更高。黄仁勋说他自己总是在等待各项事务完成的同时,因为他的脑袋里会涌现更多新的想法,推动着创新与创造力的继续。

我最近看了美剧《镀金时代》,其中有一个场景描绘了19世纪末美国钢铁工人的生活。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有的达十小时、十二小时,甚至更长。剧中工人们的罢工口号是“eight, eight, and eight”,意思是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自由支配时间。当时,美国的工作周是六天。工人们认为,如果每天工作十二小时,剩下的时间几乎只能吃饭和睡觉,几乎没有生活和享受的余地。人们成了工作的机器,生活的意义被严重贬损。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就是争取自由和生活的权利。

虽然美国工人在19世纪后半叶就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的诉求,也有些公司早就采用了八小时工作制,但直到1940年才真正成为法律。当时法令正式规定每日八小时、每周五天的工作制。想想看,每周五天的工作制在美国已经是八十多年前的事了。

我是在1975年中学毕业的,那时候实行的是中学四年一贯制,没有高中之说。毕业后,我参加了上山下乡,去了城市郊区的一个生产大队。那时候的上山下乡政策,不再是前几年派往边疆或外省贫困地区,而是安排在城市附近的郊区。这在当时也是一种人口管理手段,年轻人在城市里就业机会有限,于是政府就把就业负担转嫁给了农民,并冠以美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我那时候,尽管生活条件比早期派往边区的知青好得多,但每天的工作时间依然漫长。早晨天亮便出工,在地里进行翻地、除草、耕作,两小时后回到知青点吃早饭,然后继续出工到中午,再休息半小时后继续干到日落。夏天在地里的工作时间常超过十二小时。烈日下,我们常光着膀子,被太阳晒得脱皮,后来皮肤似乎被烤熟,不再脱皮。我想,如果现在出现皮肤癌,肯定有那时长期暴晒的原因。

在田间工作时,我常抬头盼望太阳快点落山,度日如年。偶尔休息时,我们会用自编的歌曲消遣,我记得第一次听到老知青唱过的一首歌,是根据革命歌曲改编的:“山笑、水笑,老婆孩子一块儿笑,我们也跟着笑呀”。其实那时,美国早已实行每日八小时、每周五天工作制了。

1977年上大学后,每周仍是六天上课。能考上大学是一件幸运事,大家都如饥似渴,即使每周六天,也觉得时间不够,许多人甚至将周日用来学习。娱乐活动有限,校园舞会也是几年后才流行起来的。我们那一代人心态较为老成,少数追求时尚的同学会参加舞会,对于更多人来说,这类活动被视为生命的浪费。

到了美国留学,我忽然发现美国的学期太短了:每学期上课约三个多月,暑假超过三个月,寒假也有数周。实际上课时间仅半年多,而在中国大学,每年上课近十个月。在美国任教后,我感受到工作的轻松:每年约有六个月时间可用于自由支配或兴趣探索。

中国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大约是在1995年左右。初期是一周六天和隔周五天进行,后来完全落实为每周五天。这主要适用于政府机关和正规企业。对于小企业工人而言,工作时间仍不稳定,每周六天甚至七天的情况依然普遍,尤其是乡镇企业。

即便在今天,工作时间保障仍不充分。今年回国时,我在父亲所在养老院与一位看门的年轻小伙子聊天。他说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每周七天。一个近三十岁的年轻人,每天工作如此之久,而且七天,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他心态很好,说在家没事,在这里工作也不累,只是在有空调的门亭看手机,感觉也不错。我调侃他的工作模式为667,意思是早上六点上班,晚上六点下班,每周七天。在中国许多大公司,尤其是私企,白领员工常常实行吐槽996,每天九点上班、九点下班,每周六天。更别说成千上万送快递或网约车的年轻人,他们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工作时间的保障,不仅关乎人权,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希望中国能通过更有力的立法,保障工人和职员的合法权益。合理的工作时间,反而能够提升员工士气与效率。体力劳动岗位尤需硬性规定。我记得在欧洲旅游时,长途巴士通常配备两名司机。按照欧洲规定,每位司机每日驾驶时间有上限,并配备记录仪,超过时数必须停靠休息或换人驾驶,否则会受到处罚。这种人性化规定让我深受震撼。

看来,每周四天工作制可能逐渐成为新常态。欧洲一些国家,如荷兰、比利时、英国,已经开始试行四天工作制,结果显示:工作效率提升,员工心态改善。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引入,许多工作将被AI取代,包括体力劳动、程序员工作,甚至文秘岗位。

AI的出现,也必然影响就业。过去热门岗位,如CS专业的毕业生,现在也可能难以找到工作。这种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因此,减少个体工作时数,为更多人创造就业机会,将成为趋势。

未来,随着AI推动的新工业革命,无人“黑灯”工厂将越来越多,机器人将取代大量体力劳动。届时,工作天数和工作量将大幅减少,而且生产力显著提升。或许国家会向公民提供基础生活补贴。正如前几年某位亚裔的总统候选人提出的给每人每月一千美元基础生活费的设想,虽然超前,但随着AI革命推进,这种设想极有可能变为现实。

当工作时间大量削减,当工作不再是生活的负担,而且人们仍能维持稳定的收入和生活,那这样的人生将是多么美好和幸福。

2025.8.31 于美国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