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梦与念

开通文学城博客,记录日常的生活与遐想。
个人资料
正文

《正当防卫》:司法剧的情节失控与人设崩塌

(2025-07-18 08:31:44) 下一个

近期多部聚焦检察官的电视剧相继播出,其中《以法之名》因揭露司法监察系统的腐败而引发热议。而相较之下,《正当防卫》则显得平淡许多。该剧虽有不少知名演员参与,但也许由于制作成本有限,场景设置几乎局限于审讯室、监狱、第三中学、玻璃工坊以及数个案发现场,缺乏户外动作戏和复杂的情节空间,整部剧基本依靠室内走访、推理与辩论推进,显得剧情多停留于语言表述,视觉与情节张力不足。

“正当防卫”这一概念我最早是在四十年前听说的。八十年代初,央视播出了日本电影《追捕》,相当震撼,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一部有影响力的外国电影。剧中一位英俊警长最后击毙欲拔枪行凶的制药公司黑心老板,随后说了一句“正当防卫”。那时我正在读大学,这部电影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除了杜丘与真由美的感人角色,最常被同学们提及的就是“正当防卫”这句话。此语迅速在校园中流行,成为一种带有戏谑意味的口头禅。例如,没去参加晨跑时,便调侃自己肚子痛,缺跑是正当防卫;做了什么越界之事,只要能编出个理由,便附上一句正当防卫。虽属玩笑,却也显示出这个法律术语的延展性及其在日常语境中的幽默使用。

今天,电视剧《正当防卫》试图通过三起命案深入探讨这一法律概念:其一是江婷杀夫案,其二是李沐风见义勇为致死案,其三则是段鸿山自卫杀人案。三案的审理过程构成了剧集故事的主干,带有强烈的普法教育意味。

该剧自称为悬疑剧,于是在叙述手法上倾向碎片化信息呈现,尽量让观众摸不着头绪,造成追剧期待。同时还会通过回顾往事,不断向观众传递案情细节,甚至使观众拥有超越检察官的上帝视角。因此,许多关键线索在检察官尚未掌握时,观众已然知晓。比如段鸿山的自卫杀人案,观众早已通过案发打斗场景看到段鸿山的生命垂危下的奋力反击,认可他正当防卫的说法。但检察官们还在那里莫名其妙地讨论如何给段鸿山定罪。所以在破案过程中,这种信息不对称使观众常有干着急的无力感,也削弱了剧情推进的紧张感。

第一起案件中,江婷屡受家暴之苦,杀夫后被判为正当防卫,最终无罪释放。然而,江婷本身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善良无辜的受害者:她高中时为班长,曾因同学方灵渊穿了一条与她撞衫的裙子而发动校园霸凌,造成方灵渊身心受到巨大伤害。有一幕,方灵渊甚至准备好了刀具,似有暴力反击的念头。而身为当年的施暴者,江婷的命运如今反转了,其案件的主审检察官恰好是曾被她欺凌的那个方灵渊。观众原本或许抱有恶有恶报的心理预期,最好让江婷得到恶人的报应。但江婷身上的家暴伤痕又唤起了同情,使她的杀人行为在道德上被某种程度地洗白。电视剧在此似乎强调:正当防卫的判定应基于法律事实,而非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即便江婷品行有瑕,其法律上的自卫行为依旧成立。 

第二案回溯至十四年前,高中生李沐风在阻止周林对女生梅筝施暴时失手将周刺死。当时李沐风为品学兼优、被保送政法大学的高材生,其梦想是成为检察官。事件发生后,案件主审检察官段鸿山判其防卫过当,将其送入监狱四年,导致其学业与职业生涯尽毁,出狱后更屡遭歧视。如同江婷案一样,电视剧再次强调,正当防卫的认定并不因当事人品格高尚而自动成立。李的行为虽有正义性,属于见义勇为之举,但却因没有证据说明其生命受到威胁而致人死亡,从而被定性为过当防卫。此案与江婷案形成对照,再次凸显法律判断与当事人道德品行的界限。

第三案则聚焦于剧中核心人物检察官段鸿山。他为人正直、业务精湛,几十年如一日勤勉履职,深受下属敬仰。然而,正是他十四年前主审的李沐风案件,引发了新的悲剧。死者周林的父亲周德龙心存怨恨,斥责其黑白不分,善恶不辨,于是密谋绑架并试图杀害段鸿山。在被殴打、生命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段鸿山反夺匕首,将其刺死。段鸿山在自我辩护中主张正当防卫。然而由于缺乏现场证据,舆论迅速发酵。官方担心民间对官官相护的质疑,因此对段的审理尤为严格。在最后即将对段鸿山做有罪处理的时候,方检手下最终在云端恢复的假直播内容备份中找到了关键现场影像,明确证明段鸿山确实出于自卫而反杀周德龙。听证会专家于是判其无罪,段重获自由。

该剧三案皆在阐释一个主题:正当防卫的法律界定应独立于道德评判。但正是在这一主张上,剧作也暴露出其最明显的逻辑漏洞与人物塑造上的失败。问题出现在李沐风的角色转变上。剧情设定他在狱中不仅自学法律,出狱后还在段鸿山帮助下从事玻璃艺术创作,才华渐显,生活逐步稳定。他在剧中呈现出的性格也相当善良、内敛,甚至对段鸿山的女儿关怀备至,毫无复仇动机。然而,编导却安排他协助周德龙策划了绑架段鸿山,实际缺乏人物性格变化的逻辑铺垫,令人难以信服,甚至反感。

更荒谬的是,李沐风当年因见义勇为被判刑,如今却沦为丧心病狂杀人案的共谋者,这个人物的性格前后割裂,令人错愕。一位曾被保送政法大学、深知法律分寸的前高材生,怎会轻易走上犯罪道路?如果是为了报周德龙的救命之恩而参与杀人案,那他是如何报答段鸿山帮助他出狱后重新开始人生之恩情呢?而且报恩就必须要杀人吗?他完全可以帮助周德龙放下仇恨,安然走完癌症晚期的最后时光。 这里,编导显然为了剧情荒诞的挑逗性而牺牲了李沐风的人物逻辑,使这一角色从悲情英雄变为残忍的杀人帮凶,完全背离了其前期的性格设定。

此外,剧中设置也显得单一而封闭。三起命案的相关人物几乎都出自同一所中学,连死者、施暴者、办案人员都彼此关联、相互交错,使整个叙事格局变得狭隘,让整个生活世界沦为一所中学的狭窄场景。观众甚至会质疑:为什么非要让江婷和方灵渊设定为同班同学?两个被杀者,张源和周林,横跨14年仍然摆脱不了那个第三中学的小宇宙,而且参与者和证人又都必须有三中背景吗?为何一所普通中学在那个还没有手机的年代竟有如此开放式的书库?这些设定不仅显得过于巧合,也削弱了剧情的现实感与说服力。

我猜,这部电视剧太想让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检察官也受到法律审判了,以此证明正当防卫与道德无关,反而在让李沐风参与策划周德龙绑架谋杀段红山一事显得漏洞百出。如果编导真想把段鸿山送上审判台,完全可以想点别的招数,比如周德龙可以单枪匹马去干这件事。如果需要高手的帮助和策划,也完全没有必要让李沐风来做这件事。人品方面,李沐风曾经是一个高尚的人,是一个被保送上政法大学的人,日后他就是另一个段鸿山。让这样的人在缺乏必要动机的情况下变为杀人案同谋,这味道就完全变了。一个好人无端地变为一个杀人恶魔。这与他十四年前的见义勇完全判若两人。 

最终,这部本应肩负普法使命的电视剧,却因剧本逻辑的混乱、人物塑造的失衡以及道德与法律边界刻画的极端化而失去了说服力。它试图通过三案建构法律高于道德的论断,却在人物动机与行为逻辑上漏洞频出,使整部剧从一部原本有潜力的司法正剧滑向了一场缺乏现实支撑的情节闹剧。

2025.7.18 于美国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