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梦与念

开通文学城博客,记录日常的生活与遐想。
正文

回国笔记:一位网约车司机的人生课

(2025-05-08 20:42:33) 下一个

昨天我参加了一个家庭生日聚会,宴会结束后叫了一辆网约车回家。路程大约二十分钟,正好给了我一个与司机交流、聊天的机会。

司机戴着口罩,看上去年纪不大,刚上车时他沉默了近一分钟。我主动开口,打破了沉默。他告诉我,他每天大约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听上去是一整天连轴转的节奏,但他解释说,并不是连续的。他开的电动车,中间需要充电和吃饭,通常休息一个半小时左右。

他说:我跟那些年纪大的司机不一样,他们早上四点就起来,赶预约单去送人去机场。我不会那样。我喜欢睡到自然醒,收拾好自己再出门。没必要把自己搞得太紧张。那些早出晚归的司机,连刮胡子的时间都没有,车里久了就一股油味。那不是我想要的状态。

听他的语气,显然不是那种迫切想挣钱的人。他坦言:网约车这行肯定赚不了大钱,但应付生活没问题。他目前一个人住在这个省城里的出租屋里,月租五百。他结过婚,后来分开了,没有孩子,也没有太多牵挂,日子倒也自由自在。虽然在这个城市没有房子,但在老家二线城市有一套三居室,130平米,贷款也快还清了。他的打算是再干几年,然后回家过一种比较松弛的日子。

我问他,父母会不会催婚?毕竟他是独生子。他笑了笑,说:我们这一代跟上面那代人不一样了,我爸妈不催我,他们很开明。我盘算了一下,我应该就是他父母的年龄,甚至更大些,我有那么开明吗?言语间听得出,他上段婚姻或许留下了一些创伤,他现在并不急于开始新的关系,觉得当下这样挺好。

他说他是八九年出生的,但思想更接近九零后。他认为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轻人,跟上一辈完全不同了,更追求自我。在职场中,他们甚至敢于炒老板的鱿鱼。比如老板让加班,他们敢说不;如果老板逼急了,他们就‘搞点状况’,比如来个休克叫个120,直接送急诊。他说这话时略带得意:“因为是在单位出事儿,医药费也不用自己掏,老板反倒得小心翼翼,不敢随便跟年轻人来硬的了。”

他渐渐带上了点人生哲理的语气,语速也加快了些,略显兴奋:其实我们现在年轻人追求的是及时享乐。在享受和意外之间,我们选享受。谁知道什么时候会遭遇意外?只有享受了,人生才真正体会到了它的意义。

听他这番话,我忽然想起莎士比亚的第73首十四行诗。那首诗不正也是对“及时行乐”(carpe diem)的一种深情礼赞吗?它表达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价值观:尊重生命,重视个体,带着积极的态度与死亡对峙。莎翁的理念仿佛在这个网约车司机的口中得到了另一种当代表达。

莎士比亚在诗中用了三组比喻:寒秋的落叶、日暮的余晖、即将熄灭的篝火,层层递进地暗示着生命的终点临近。前十二行描绘了死亡的冷峻和压迫,但最后两行却突然逆转,读者会突然在压抑中看到了耀眼的生命之光,莎翁说:正因死亡将至,才更该去抓紧点滴时间去追求爱、去放纵、去体验人生。

这不正是那位司机所说的在享受和意外之间,要坚决选择享受吗?

想想我们这些五零后、六零后,一辈子拼命奋斗、苦读成才,直到退休后才终于有了享受的资本。而这些年轻人,已经开始思考“人生苦短”这种主题了。他们明知生活艰难,却更有及时行乐的冲动。这是否意味着,当代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也经历着类似文艺复兴的文化转变?

当然话说回来,他每天真正工作的时间十三四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多半被吃饭、休息占去,真正可以自由支配、享受生活的时间,大概也就一两个小时。但是,若按照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逻辑,正因时间短暂,才更应把握这仅有的一两个小时,去体验,去感受,去享乐。

很快就到家了。我下车时对他说再见,也向他说了一句:“不错,谢谢你给我上的人生课,祝你好运!”

这时我看到他已经把口罩拉到下巴,露出些许沧桑的笑容,朝我轻轻挥了挥手,那算是他最后的道别。

2025.5.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世界在我心中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生动,网约司机很辛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