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梦与念

开通文学城博客,记录日常的生活与遐想。
正文

一艘中国船,如何被描述成中国电动车的“终结者”?

(2025-05-24 06:13:55) 下一个

今天读了一篇英文文章,题目直接渲染一艘新面世的汽车运输船“可能终结比亚迪,甚至整个中国电动车市场”(9,500 in just one carrier ― It could be the end of BYD and Chinese EVs)。让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运输船宣告了BYD乃至中国电动车制造的终结?

我们知道BYD已经拥有一艘超大的船,可以一次运输成千上万的汽车。而文章用如此耸人听闻的语言,让人似乎觉得某个大国对手突然出现。但紧接着文章就揭示,这艘所谓的具有颠覆性的运输船其实是由上汽安吉物流开发的,而它正是中国上汽集团旗下的企业。换言之,这根本不是国外企业的挑战,而是中国企业之间的正常竞争。所以我感觉得这文章有故意误导之嫌,逻辑上显得十分荒谬。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电动车、可再生能源和物流等领域的迅速崛起,一些西方媒体出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报道倾向:一方面夸大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各种牵强的逻辑对其进行贬损。这种既吹捧又唱衰的叙事模式,在这篇对比亚迪和上汽安吉物流等中国企业的报道中表现得尤为典型。

这种报道常常在担忧和赞美之间摇摆不定。文章一方面称比亚迪在全球电动车与物流领域势不可挡,另一方面却又暗示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竟可能威胁到自身。这种前后矛盾的叙述不仅缺乏逻辑,更缺乏可信度。

真正被忽视的,是这些发展背后的现实意义:中国电动车生态体系正在走向成熟,物流能力也在同步进化,以支撑日益增长的海外市场需求。比亚迪和上汽之间的在运输船上的竞争,正体现出中国制造业的活力与多样性。所谓内卷其实正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是任何成熟工业体系的常态。

讽刺的是,这种企业间的竞争与创新,正是西方经济学传统上引以为傲的活力象征。而一旦发生在中国,就被描绘成混乱、危险,甚至“自我毁灭”的信号。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折射的不是对全球科技进步的关切,而是对科技和话语主导权易手的焦虑。

将中国的每一次突破都描述为危机或崩盘的前兆,并非新闻报道,而是一种话语操控。当中国企业造出先进的汽车运输船,客观公正地报道本应关注其在全球绿色供应链中的价值,而不是制造一种“自己终结自己”的荒唐剧本。

中国企业的创新和崛起不是威胁,而是全球产业格局中有意义的组成部分。面对这一现实,世界需要的不是怪诞叙事,而是理性理解。而那篇充满矛盾和事实扭曲的文章,最终把自己绕进去了,使其成了自身叙述逻辑的自我嘲弄和文字信用的终结者。

2025.5.24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