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梦与念

开通文学城博客,记录日常的生活与遐想。
正文

消失的词语:雾霾与回国所见

(2025-04-29 17:03:45) 下一个

昨天我发了一篇关于美国时政的帖子,不知为何,今天它竟消失无踪,被删了。我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是否触及了某些敏感话题,或说了“不该说”的话。尽管那篇文章还保留在我的博客中,但在“热贴”板块已被彻底删除。无论如何,今天暂且搁置时政话题,谈一些相对安全的内容吧。

回国已经一个多星期了,我每天穿梭于家和养老院之间,常常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前几天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坐在公交车上,脑中忽然冒出一个久违的词语——雾霾。

“雾霾”大约在十年前是个高频词。那时,美国媒体频频报道,黑云笼罩的城市景象挥之不去。中国本地的天气预报也会每天更新雾霾指数,提醒市民注意防范——比如尽量减少外出,或出门佩戴口罩。而如今,这个词几乎销声匿迹。无论是电视还是网络,我已许久未听到与雾霾相关的消息。

确实,这次以及上一次疫情之后回国,我都能在中国看到美国那样的太阳与月亮。虽然天空尚不能称作湛蓝,但也已相当清澈。家中几个月未曾有人进出,可一走进屋,桌面并无预期中的厚厚灰尘。记得过去出国前,每天都得擦桌子,尘土积得飞快。那时出门戴口罩是必须的,回家摘下后,口罩鼻孔处往往是黑的;若不戴口罩,鼻涕会呈现黑色。可想而知,雾霾对人体的危害是何等严重。中国肺癌的发病率之高,固然与吸烟有关,但空气污染恐怕才是更深层的原因。

我记得有一次在北京,站在过街天桥的中央,望向远方那条宽阔的大道,发现车道中央仿佛有一道蓝黑色的雾气甬道。车辆缓慢推进,不断排出黑色烟雾,形成一道低垂的烟带,笼罩在车流上空。走在那样的街头,令人感到窒息,只想快些逃离这呛人的环境。每次回到美国,站在绿茵草地上,我总会不自觉地长舒一口气,再深深吸入一口清新的空气,仿佛肺部重新被洗涤激活。

但最近这两次回国,我明显感受到城市空气质量的显著提升。过去,只有在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期间,为了短期改善空气质量,政府才会命令停产周边的重污染企业,限制车辆通行,以保障空气清洁,确保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有足够的氧气可吸。而如今,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持续的空气改善,这显然不是靠临时停工停产所能维持的,而是中国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取得实效的结果。

最直接的体现,是城市中几乎所有的公交车都换上了带绿色牌照的电动车。大城市里燃油摩托车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电动自行车,这些车辆几乎占据了上班通勤的主力。毕竟,开车容易堵,公交车人多又慢,唯有电动车能在狭小空间中灵活穿梭,效率远超私家车或公交车。出租车方面,如今几乎百分之百为电动车,因为电动车节约成本,是唯一能赚到钱的办法。而网约车的数量已远超传统出租车,它们同样全部是电动。

有时我站在路边,观察来往车辆,发现每十辆车中至少有六辆挂着绿色牌照。电动车尚未完全普及,可能是因为部分车主仍需长途行驶,尤其在春节等假期回乡探亲时,一旦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或因天气封路,电动车便可能陷入无电可充的窘境。要彻底解决这部分人的顾虑,恐怕还得依靠技术进步,研制出续航更长的电池。从媒体报导看,这种新型电池会很快面世。

如今走在中国城市街头,已没有以往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车流仍密集,人潮依旧涌动,但空气却基本可以接受。虽然比不上我所在美国小镇的清新自然,但至少已与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有一拼。

我忽然又想起那个曾经令人闻之色变的词——雾霾。它在媒体中的“消失”,反而让我感到欣慰。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养生之传统,而依靠国家之力改善环境、提升空气质量,才是真正令国民健康、令百姓自豪的硬道理。

2025.4.30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