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发现能看的国产剧陷入严重的剧荒。虽然各大平台每天都有新剧上线,但大多数都是短剧类,标题张扬,海报花哨,剧情却多显得无聊,让人提不起兴趣。这几天挑了几部评分较高的剧目,也常常半途而废。比如《黑白局》,二十多集,演员多是曾演特种兵的那群人。其剧情缺乏深度,强调的只是血腥厮杀:黑帮内部火拼,缉毒警察和反扒警察的龃龉不和,所以出现黑[
阅读全文]
今年的菜园可谓一败涂地。因为五月底才从国内回来,大约六月初才把菜种下,比往年整整晚了三个多星期。当时心想,既然播种晚了三个星期,收获是不是也能顺延三个星期?这样算下来,产量未必会少。没想到,现实却完全相反。今年不仅开始得晚,而且结束得还早。换句话说,产出的周期非但没有顺延,反而被缩短了。结果整个耕种季节比平时至少短了一个多月。去年[
阅读全文]
在美国,跳槽是一件稀松平常,甚至令人兴奋的事情。尤其是在本世纪初.com互联网雄起时期,跳槽换工作简直像换餐馆吃饭一样容易。我有一位朋友,本科在国内学英语,来到美国后先读了一个MBA,然后在一个三人小公司打工。公司倒闭后,他索性随潮流去了当地私立大学学计算机。那时,几乎所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不论原本学什么,都一股脑转学了计算机。朋友学了不到[
阅读全文]
昨天我发了一篇博文,主要说到美国大豆在中美关税战中的尴尬处境。没想到评论区里好几个网友都特别提到,美国大豆是转基因的。有位网友说,中国进口的美国大豆主要是用来喂猪的,用作饲料;而老百姓做豆浆的大豆,通常都是本地产的。话里透出几分“谈虎色变”的味道,好像转基因大豆只能进猪牛的肚子,绝不能进我们自己的碗。就我个人的看法,我并不太相[
阅读全文]
昨天看到一篇新闻,说中国刚从阿根廷订购了十船大豆,每船重达六万五千吨。这么大的单子,主要是因为上周二阿根廷宣布暂时取消粮食出口关税,把原本的26%出口关税降为零。中国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于是闪电下单,顺势满足了十一月份的采购计划。远在南美的邻居生意兴隆,而在美国肯塔基州,大豆协会的一位会长只能望洋兴叹。他说,看到中国从别的国家一船船[
阅读全文]
这次从新港(Newport)参观镀金时代的豪宅回来后,我又重新打开了《镀金时代》。第一次追剧时,因为每周只更新一集,观感多少带点慵懒。这次重看,除了欣喜于豪宅内部的豪华景致,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当时美国社会与今日的巨大差异,也看到了百年来美国在社会、政治与文化价值上的深刻演变。《镀金时代》主要展示了“老钱”和“新钱”的对峙。所谓老钱,是[
阅读全文]
走进镀金时代的三座豪宅最近刚看完美剧《镀金时代》第三季,心里一直好奇这部电视剧究竟是在哪里拍摄的。剧中不断提到罗德岛的新港(Newport),于是便萌生了亲自去探访这些“镀金时代”豪宅的念头。其实,我过去至少去过新港三次,但也只是到公园或海边走走,和朋友们野餐一顿,当天就离开了。虽然早就听说过岛上有许多由煤炭大王、铁路大王、造船大王们[
阅读全文]
最近在追一部年代剧《足迹》。根据海报的宣传,这部剧追踪了上海一个豪宅三代女性半个多世纪的生活轨迹。我已经看了二十集,总体感觉还是挺新鲜,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前十几集主要讲女主易弋口中“姑姑”的故事。她是年轻漂亮的林斯允,刚从德国学医归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她创办妇产医院,并与上海大帮会曾家的律师程敖相识相恋,故事围绕他们及亲[
阅读全文]
最近以来,悬疑剧很是火热。这类剧的共同特点是:案件往往不寻常,有些是长期积压案件,而负责侦破的警察也往往不同寻常,甚至有些怪异。他们之所以执着不放弃,要么是因为案件与他们的亲人或师傅有关,例如《扫毒风暴》中的林强峰,为了替牺牲的战友追捕毒贩而矢志不渝;要么是因为他们本身具备特殊的能力,例如《目之所及》中的周密,凭借敏锐的直觉和犀利[
阅读全文]
今天刚刚追完电视剧《归队》。细想之下,能坚持看完这部长达三十四集的剧集,主要原因在于它呈现了一些以往抗战题材电视剧所欠缺的东西。换言之,它试图打破这些年来抗战神剧的框架,努力朝着更真实、更现实的方向靠近。当然,这部剧仍保留了不少“神剧”的特征。比如,在结尾部分,汤德远带领的小分队被数倍日军包围时,抗联大部队突然现身。远处漫山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