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岩回忆录

本人的回忆录,宗教文化
正文

3 触目

(2025-04-04 05:29:34) 下一个

目录:3.0 前言;3.1 触目的作法;3.2 触目的功能;3.3 培养宿命智;3.4 巴甫洛夫楼;3.5 触目的鉴别;3.6 我幼时的特质;3.7 作触目后的纠纷;3.8 医学实验的传闻;3.9 神的现象

A collage of images of ancient art

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3.0 前言

1973年9月的一天,梁伯又从抚顺回家探亲,来到我们家作客。我看到他之后非常高兴。妈妈对他说: “你和卢岩是有缘。他见着你就高兴,象似还认识你似的。”

梁伯说: “我看卢岩记得我。”

妈妈说: “你可不知道呢! 去年你走后,卢岩总问,‘我大姨夫怎么不来了呢?’我告诉他你走了。卢岩就哭了,随后就上火了,嗓子肿了好几天;有两天都不能说话了。”

妈妈对前年刘团长的事耿耿于怀,另外她仍然记得去年梁伯对我的影响,说: “我还记着呢!自从上次你给卢岩讲故事,他就懂事儿多了。依我看,你还能算是他的启蒙老师呢!”

梁伯的脸色变得火红,不停地笑,走来走去,说: “也可以这么说。不过,人家都说幼儿园或者小学老师是启蒙老师。”

妈妈说: “我知道,不过我听说,启蒙的本意是,不知怎么着,把小孩儿的眼睛给蒙上了。孩子看东西,像有雾似的,看不清远处。眼蒙被揭开后,他就能清楚地看近看远了。”

梁伯背对着我站在屋地中央,侧着脸看着妈妈,过了一会儿回答: “我也是这么听说的。”

妈妈兴奋地请求: “你是咋听说的?他们干那事干嘛?你给我说说呗!”

梁伯说:“我听说那种做法是在给孩子做触目。触目就是成语 ‘触目惊心’的触目(如图3-4)。别人看了触目就会在无意之中吃一惊,还会认为那人悉知悉见。”

妈妈叨咕:“让人看了害怕,还认为他什么都懂!这有什么好的?”

梁伯说:“不眩眼(如图3)!那种眼睛不怕光,或者像似发光似的,引人瞩目。有触目的人,无论站在哪里都引人注意,鹤立鸡群。我还听说,触目就是佛教中的肉眼通(如图3,4),是一种活佛的资质。”

妈妈听明白了:“啊!在人的相貌中,眼睛最重要!例如,人们一说到贼,就说贼眉鼠眼的,就首先说到了眼睛。你给我说说触目是怎么做的?启蒙是怎么回事”

 

3.1 触目的作法

梁伯在屋地上来回走个不停。过了一会儿,他板着脸,背对着我,说: “正常的肉眼通作法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在小孩儿刚懂事,还不太懂事的时候,把孩子放在一个四周没人的地方。让一个陌生人站在远处,得让孩子看见他。然后陌生人疾速冲向小孩儿,让小孩儿大吃一惊,再快速离开。小孩儿这么看着,加上这一惊,据说,这个小孩儿的眼睛就被蒙住了。(案例参见第1章。)

妈妈惊讶地说:“那不就是被冲了一下吗!怪不得老辈人说,不能让小孩儿乱见陌生人。”

梁伯笑着说: “听你说,我才明白!就是被冲着了吗!它们还说,当孩子的眼睛被蒙上后,那孩子就总找那个冲他的人;但是,这时候不能让孩子看见那个冲他的人。凤玲,他们说,那个冲孩子的陌生人一般是孩子未来的师父。假如那人被孩子找着了,那这肉眼通的作法就失败了,肉眼通做不出来。”

妈妈想了想,说: “这是讲蒙眼睛;怎么启蒙?”

梁伯说: “我是这么听说的,启蒙(案例参见第2章)就是再找一个和那个冲了小孩儿的人长得相似的人,这人要和孩子既不是陌生人也不是熟人。把那个冲它的人做过的事儿再做一遍,这次让小孩儿看清楚。他们说,这么一作,孩子的眼蒙就被揭开了。”

妈妈说: “啊!那从蒙上到揭开,得需要多长时间呐?”

梁伯说: “我听说,这间隔时间不是个定数。多长时间,得由作法的人,孩子的师父来决定。他师父,咱这么想,能作这件事儿的人,都不是一般人。他师父根据这个小孩儿的智力发展阶段,和它作法的效果来决定。师父作这个法,他是一边做一边观察。一般的,蒙眼睛的时间是三个月到一年。”

梁伯又说: “肉眼通的作法,不是启蒙就完事了。”

妈妈急着说: “大姐夫!那你赶快说,看等会儿忘了,接下来怎么回事?”

梁伯说: “听人说,肉眼通作法的第三步是,在这个孩子十七、八岁到二十三、四岁的时候,等到这个孩子的肉眼通已经形成了,孩子的师父,孩子的父母和这个孩子最信任的人一起,把肉眼通作法的事告诉给这个孩子。”

妈妈说: “啊!当小孩儿的眼睛被蒙上时,就总找那个冲他的人。几个月后,孩子找到个假的。孩子明白,但是眼蒙被揭开了。孩子还找那个蒙他眼睛的人。等他长大了,孩子的师父和父母就故意让那孩子找到那个蒙他眼睛的人。然后,一起给孩子解释他小时候发生的事儿。那孩子心中的谜惑就被彻底解开了。”

梁伯说: “我只是听说,觉得就像你说的这样。”

 

 

3.2 触目的功能

妈妈说:“啊!说起来,都是知识!触目有啥用?”

梁伯说:“肉眼通是一种活佛的资质,是佛五眼通的第一只眼。凤玲!我不知道你信不信佛?”

妈妈说:“我没关系!你咋听来的就咋说。我就爱听这些稀奇古怪的事!”

梁伯说:“这有肉眼通的眼睛,听人家说,那才特别呢!像有魔力似的,有200多种优点,40多种缺点。”

妈妈说:“你举个例子说。”

3.2-1 悉知悉见

梁伯说:“有肉眼通人的眼神很特别,别人看了会认为他明白自己的心事。他们说,如果一个懂佛法的人,有肉眼通,别人看见他的眼睛,就会感觉自己的内心里没有隐私,对方全知道。那给人讲道理、解惑,效果才好呢!”

妈妈说:“原来,这是佛教里的。”

梁伯说:“不只是佛教里有。过去,王公贵族、大官、有钱人家也请人给孩子做肉眼通。他们作肉眼通是因为这种眼神有威慑力和感召力。往那儿一站,相貌和眼神上就使这个人看起来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他们说,这人的相貌表现,主要是在眼神儿上。”

妈妈说:“我想也是!好东西都想要!”

A close-up of several objects

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注3.2, 插图3.2-2是墨西哥的雨神特拉洛克(Tlaloc),他们用像是带着潜水镜的眼睛来描述特拉洛克的肉眼通。笔者认为那是从 “不眩眼”来定义肉眼通的,即有肉眼通的眼睛不逊光。插图3.2-3是中国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笔者认为那眼睛是 “触目” ;这样来定义肉眼通是因为:人们看见有肉眼通的眼睛时,可能会有被接触到了的感觉。

3.2-2 用来捆绑儿童婚约

梁伯说:“凤玲!我发现你想事可真快!你这么一说,我就更相信了。本来我不太明白,跟你一说,把我自己说明白了。还有一种用途,就是用来绑定娃娃亲。说是用肉眼通的作法来绑定娃娃婚约,一准成功,没有失败的。不过,具体是个什么道理,我不太明白。”

妈妈一听,脸色就变了,假笑着说:“咱就是没事儿闲唠嗑,啥真懂假懂的,你就说吧!他们是咋绑的?”

梁伯说:“我这都是道听途说。过去,可能是两家关系好,两家人都同意定娃娃亲;但也可能是一家人看上了另一家人的什么,自己作法,把另一家的人给绑过来。”

妈妈说:“那咋绑啊?我是一点儿也琢磨不出来。”

梁伯说:“它们说,肉眼通作法的第一步,冲那个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孩子患上了婴幼儿神经发育失调症,是一种神经病。因为这病,孩子有了视觉障碍,就说眼睛被蒙上了。启蒙后,这病并没有被完全治愈,变成了精神病潜伏症,就是孩子对那个冲他的人仍有惑根,所以才有第三步的作法,来完全移除那个惑根,也就是移除精神病潜伏症。”

妈妈问: “如果没有第三步的作法,那孩子会变成疯子?”

梁伯回答:“对!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他们还估计:没有第三步的作法,那孩子24或25岁就会有轻微的精神病症状;30岁左右就会出现明显的精神病症状;40岁左右,就是精神病患者;50岁、60岁,什么时间,神经病就可能发展成熟了。他们还说,这肉眼通作法形成的精神病潜伏症很活跃,阻挡不了,所以这种绑定的婚姻不会失败。”

妈妈问: “你是在说作肉眼通有风险!这和绑定娃娃亲有什么关系?”

梁伯说: “如果做法师傅要条件,不答应就不会让那孩子看见自己,那这孩子就得不到肉眼通作法的第三步。”

妈妈说:“我明白了!如果师傅要求那孩子娶他的女儿,那这孩子家就只能同意这门亲事,因为没人想看那孩子疯了。”

3.2-3 寻找师父

梁伯说:“凤玲!你的理解力可真强,这事我几次听人议论,也自己琢磨了好几次,还是糊涂。我只是跟你一说,你就明白了。你给我一解释,我现在真相信了。还有!这个我可是真不懂了。他们说肉眼通本来就是造转世活佛,或者做灵魂转世用的。”

妈妈说: “咱就是闲着说话。活佛和灵魂转世,那种事,能有几个人真明白!”

梁伯说: “一般的,肉眼通作法第一步中的那个陌生人就是孩子的师傅。他们说,在西方,那就是孩子的教父。”

妈妈说:“咱中国人不也说师徒如父子么!”

梁伯说:“很类似!但他们说,肉眼通作法形成的关系与众不同,这孩子和做法师傅之间会有终生的联系,而且是生死攸关。从肉眼通作法的第一步开始,那孩子就开始找冲他的人,当然孩子不知道那就是他的师父。这孩子会一辈子找他的师父,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见不到尸体,那孩子,当然,那时他已经是成年人了,他要亲眼看到师父的坟,或者得到师父的遗物。”

妈妈说:“我也听说过,但像你说的似的,不懂! 这故事里还有个钩魂女,不知是咋回事?她和那个年轻人一见面,就把他的心偷走了。然后。法师继续作法,那个年轻人就跑路了。作法师傅跟着那个被作法的人,他跑到哪儿,法师就跟到哪儿,继续作法。听人说,那个被作法的人常能听见小鬼儿说话。据说,如果作法师傅放弃了作法,或者作法师傅死了,那个被作法的人肯定活不了多久了。这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了,都得死。”

梁伯说:“我也是这么听说的。就那样,那孩子和他师父之间产生了种种的联系,具体的我不懂。就有人信这个,虽然谁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很多人说这事是真的。这在咱们东北叫琢磨人,南方人叫整蛊,东南亚人称作降头。”

妈妈说:“啊!我明白了!我不是明白灵魂转世了;我是说我从你说的,学到了很多知识。”

 

 

3.3 培养宿命智

梁伯看见妈妈的脸色越来越红,情绪激动,问:“凤玲,我说了什么让你忌讳的事吗?”

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可是脸色没有变好,说:“大姐夫!我心情不好不是因为你说了什么。这你一来,我就想起来去年和前年的事儿,小卢岩和沈阳老刘闺女定娃娃亲的事。不知道是咋回事儿,想起来,我就闹心。”

梁伯说:“啊!是这么回事儿,那今天咱俩,不!咱仨人,小卢岩也算一个,把这事儿好好研究研究。”

妈妈说:“小卢岩明白啥!还算他!那咋就冲一下,孩子就能记住,而且一直记到20来岁?”

梁伯说:“人家就是这么说的。我认为,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他就有可能感兴趣,找那个人,然后就形成了一种感觉,一种习惯。他记着,但又不是很清楚地懂得。后来,在经家人和外人有意无意地唠嗑、提醒,就可能记住了。”

妈妈说: “到二十来岁,被信任的人一说,就信啦?我看这说法有点儿玄乎!”

梁伯说: “对!所以人家说,在肉眼通的第三步作法中得父母和这孩子最信任的人一起告诉这个孩子。”

妈妈说: “我还是觉得这说法玄乎!小孩儿能记住吗?还要记住那么长的时间。说着,她瞟了我一眼,对梁伯使了个眼色,笑着高声说,‘前年的时候,我们都不在屋里,那个沈阳老刘大哥就自己进屋了。也不知道他是咋整的,那把小卢岩吓得,喳喳的! 叫得像杀猪似的!我和他爸都在厨房呢,听着都刺耳。’”

我一听就不高兴了,立刻说:“不是喳喳的!也不像杀猪的叫声!”

梁伯转到我跟前说:“哎呀!卢岩都听明白了。那你是咋叫的,给梁伯模仿一下。”

我就模仿我当时的叫声叫。梁伯转身问妈妈: “那时候,他是这么叫的吗?”

妈妈说: “好像是这样叫的,但我记不得了!”

梁伯又转到我跟前说: “卢岩!你给梁伯模仿一下杀猪的时候,猪是咋叫的?”

我就模仿杀猪的时候,猪的叫声。

梁伯站了起来,喜悦地对我妈说: “他都记着呢!这两种叫声根本不一样。咱俩说的话,他也都听明白了。”

3.3-2

妈妈说:“我还真不知道;他学的还挺像的! 他们俩人都大笑着。”

我直瞪瞪地看着梁伯,被他发现了。他立刻转身走到远处的屋墙边,背对着我。

妈妈问: “咋地啦?大姐夫!”

他回答: “卢岩不愿意我了;他在看我呢!”

妈妈看了看我,说:“他没不愿意。真是,他看你干什么?”

梁伯说: “刚才,你说他像是杀猪似的叫,他不爱听了。我还跟着你起哄;卢岩要讨厌我了。你劝劝他。”

妈妈看了看我,说:“卢岩没不愿意!”又对我说:“卢岩!不许盯着人家看!没礼貌!刚才说你叫得像杀猪似的,是我,那不是我说的么!”

梁伯一听,赶紧过来说: “这就行了!现在他还没怨意。要是烦我了,就晚了。”

妈妈想了想,说: “是啊!这小孩儿就好察言观色,要是认上那个扣儿,烦起某个人来,三年五年也改不过来。卢岩!说你叫得像杀猪似的,是我说的!你看你梁伯干什么!不许这样!”

梁伯立刻说: “凤玲!别说了,这就行了!卢岩不误会我就好!”

3.3-3

妈妈突然说:“大姐夫!这回我可信了!咱俩刚才说的,这小孩儿记住那次冲,十年八年的没问题。再像咱们似的,在他旁边这么唠这事儿,那他可能记住20年。”

梁伯问:“怎么说呢?”

妈妈说: “你看,前年沈阳老刘整这事儿还是在我们家屋里呢,小卢岩就记住了。要是把小孩儿突然带到一个新环境,再来个陌生人,那么一吓唬,事后有人有意无意地提醒着,那小孩儿还不得记住一辈子啊。”

注,宿命通是回忆出了全部的前半生的经历。而这次谈话刚好再次帮作者我温习了过去的经历,就成为了他们在培养我宿命通的能力。

 

 

3.4 巴甫洛夫楼

妈妈问:“大姐夫!你在哪儿听来的这么多?”

梁伯回答: “一次我出差,在一个研究所等待我要见的人。听他们那些年轻的研究人员说的。凤玲,那些年轻的研究人员都会说外语。他们还用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古代故事里人物的病情。他们还知道肉眼通是什么时间从哪儿传入中国的。说是,开始的时候,是做灵魂转世、转世活佛用的。后来,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们也要给自己的孩子做,这种作法就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了。”

妈妈说: “当然了!好东西人人都想要。你接着说,你还听说了多少?”

 

注3.4, 2014年,我完成回忆录后,判断梁伯所说的地方是中国医科大学的巴甫洛夫楼,是个国际医学交流中心。我认为他们所说的那个古代故事就是本书第二章《启蒙》中的《桃花劫》。约在公元二世际,伊朗人安士高(如红袍和尚插图3.4)把这秘密传入中国。应该说这作法在中国那之前就有,安士高更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认识。

 

3.5 触目的鉴别

过了一会儿,妈妈又问: “大姐夫!你说肉眼通的眼神与众不同,咋个不一样?”

梁伯说: “肉眼通的眼睛看东西时,看的时间长。”

妈妈说: “我早就发现某卢岩看东西时,像似看不清楚似的,看的时间长。”

梁伯说: “肉眼通的眼神,别人看了,总是以为他明白。”

妈妈说: “某卢岩的眼睛是有那么一点儿意思。有几次,我认为他在旁边看明白了,就不信他能懂,就试探他到底明白不,结果发现他根本就不懂。”

梁伯和妈妈互相看了看。梁伯转过身去,过了一会儿,转回来说: “我还知道肉眼通的另一个特征,不眩眼。就是那种眼睛,有东西在他眼前晃时,他不眨眼,眨眼即慢又少,还不逊光。”

妈妈说: “啊!那叫眩眼啊!也是,丢脸眩眼是怂啊!这我可没注意!”

梁伯叫我到他的近前,开始举手做出打我的举动,试验了几次。妈妈开始试验她自己。

梁伯对妈妈说: “自己试验自己不行,得别人试验你。”

妈妈说: “他反应慢,也眨眼。”

梁伯对妈妈说: “我听说,这种测试,得四十分就算成功;不过人家用十几种实验方法。”

妈妈说: “一般是60分算成功。”

梁伯说: “我知道,但是人家的那个算法是40分算成功。他们那种算法,我考虑应该是35或者45是最好。但我不知道是高于40还是低于40算是通过。”

妈妈问: “那你看某卢岩的眼睛算不算是肉眼通?”

梁伯说: “我是道听途说,二五眼。凤玲!你别认真,我认为他就在成功和失败的分界线上;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

 

3.6 我幼时的性格特质

我妈妈对梁伯说: “大姐夫,你在地上呢!你把箱子上的那头大蒜递给卢岩。”

梁伯问: “给卢岩大蒜干什么?”

妈妈回答: “我看他瞪着眼睛听咱俩说话,怕累着他;让他转移一下注意力。”

梁伯明白了: “啊!我第一次给孩子玩具,怎么能给一头大蒜呢! 说着,他在自己的兜里摸,掏出了一个花纽扣递给了我。”

妈妈说: “某卢岩可好待了,你给他一根鸡毛,他就能拿着琢磨俩小时。你要是再告诉他,那根鸡毛是令剑,那他就得琢磨两、三天,甚至一、两个星期都放不下。”

梁伯突然惊讶地说: “啊呀!我给他个纽扣,他会不会吃了?”

妈妈说: “他不吃!就连我喂他没吃过的东西,他都不吃,那才难呐!就像我要骗他吃毒药似的!不知怎么回事,就对你还行!别人,谁想摸摸他,那可不行,可把他烦坏了!他就躲;抱他,他就拼命挣扎;放下他,他就躲到一边,自己呆着。平时,他就自己在那儿呆着,不用管他。”

注3.6,这些描述都是婴幼儿神经发育失调症的症状:不信任人,喜欢独处。美国心理疾病手册中有对这种人的跟踪观察描述。学生阶段,这种人也可以学会所有的知识,但明显比正常人慢;成年后可以学会大部分常用的生活技能。他们的一生都挣扎在思考当中。许多他们考虑的问题,在正常人看来不是问题,不需要思考。

 

 

 

3.7 作触目后的纠纷

妈妈问梁伯: “依你看,某卢岩的眼睛是不是那个沈阳老刘(刘团长)给整的?”

梁伯说: “我不知道。也可能,就像你说的似的,‘被哪个陌生人给冲了一下;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看到那个人了。’”

妈妈生气地说:“不行!我得跟百杨说说,向那个沈阳老刘要张相片给卢岩留着。”

梁伯问: “要相片干什么?”

妈妈说: “他活着,咋说咋好。他要是死了呢,我们卢岩连个他的遗物都没有。”

梁伯问: “那个老刘多大岁数了?”

妈妈说: “岁数不大!百杨说,就比他大两三岁,最多不超过六岁。但是,他要是出车祸死了呢!他们家的孩子要是不通情达理,将来对某卢岩不听不理,那时某卢岩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此后,我妈妈跟爸爸说了这件事。我爸问过几个大虎山镇上的朋友,但他们都把沈阳朋友的信息弄丢了。后来,这件事就被忘记了。

 

3.8 医学实验的传闻

一天在我们家,我爸妈和梁伯一起一边干活一边唠嗑。梁伯神秘地,给我爸妈讲,说是有那么一个古代故事,里面对那个主人公的个人生活历史,病症,病理,和治疗等方方面面的描述都很详尽,但是现代的医生不能对那个古人进行确诊,原因是没有相关病例。故事里主人公的病是人为造成的;现实生活中百年不遇。为了解开故事里面的许多秘密,沈阳有个人在进行一项真人医学实验:在现实生活中造一个病例来给医生们来进行研究。

我在一边听不明白,就走过去问。

妈妈厉声回答: “没看见这在干活呢吗!这么个小人!也想明白!去!到一边儿玩去!”

注3.8,我认为此传闻所说的古代故事就是前文第二章的《桃花劫》;关于此医学实验的具体信息参见后文4.5节《真人医学实验的报纸新闻》。

 

3.9 神的现象

人刚出生时,都是用图像进行思维的。随着语言能力的形成,人的记忆模式、记忆提取模式、和思维模式都发生了转变。约三岁后,人就很快把三岁之前的记忆忘掉了。本书此后,作者和家人都不记得前三章的事了;直到四十年后,作者我才在偶然的情况下回忆出了三岁之前的事。目前,心理学界还没发现正常人回忆出三岁之前的,但在心理疾病的病人当中不罕见。

现代心理学认为,三岁之前的事虽然被忘了,但仍在无意识里发挥着作用。忘了的记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是习气的作用。比如我遇到与前文类似的事时,就有兴趣,就想,仿佛以前听说过,却回忆不起来;而我就顺着那些说法做了。就好像,冥冥之中,我的神父在告诉我该怎么做。读者当知本书前九章的故事中,大部分是刘团长故意安排在我的生活里的。例如,不知道为什么,我从记事到青少年,时常打听、寻找沈阳的一位大神级的算命先生做师傅,直到遇见刘健君,确信我一直要找的人是她爸爸。

返回卢岩回忆录的目录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