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历

生如夏花灿烂,死如秋叶静美。
正文

69. 英诗汉译《石头》

(2025-04-16 17:11:57) 下一个

69. 石头

作者: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英译:Patty Crane)
中译:黎历

我们曾掷出的石头,我听见
落下的声音,清澈如玻璃,穿越整年。
山谷中
当下混乱的动作
在树顶与树顶之间呼啸飞掠,
最终在比现在还稀薄的空气中
逐渐安静,滑翔,
如同燕子,在山巅
与山巅之间穿行,直到
抵达存在边缘
最遥远的高原。
在那里,
我们所有的行为
清澈如玻璃地坠落,
无终点地,
坠向我们自己。

选自美国诗歌基金会,2925年4月15日《每日一诗》栏目。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荣获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这首《石头》(The Stones)——这是一首典型的他式“精神地形诗”,既具象又抽象,充满象征与哲思。

一、主题解读:

这首诗表面写“掷石”,实则探讨了行为的回响与时间的深度。

“我们曾掷出的石头,我听见 / 它们落下,清澈如玻璃”

这是时间中持续发出的回响,是对曾经之举的回忆或良知的回音。那些被掷出的石头,象征我们做出的行为、选择、甚至是伤害,它们并没有终止于被投掷那一刻,而是在“年”与“空气”中持续下落、回响——仿佛宇宙中永不消失的波纹。

二、诗歌结构与意象:

这首诗看似没有标点、节奏自由,但实际上内部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情绪与画面流动路径:
    •    开头: 时间性(“through the year”)+ 清澈落下的意象
    •    中段: 动作的混乱、呼啸、滑翔,进入一种空灵的、非当下的空间感
    •    末尾: 抽象转向哲学:行为最终落向哪里?“except ourselves”。

意象如:“玻璃般清澈”、“山巅与山巅之间滑翔的燕子”、“存在的边缘”等,都极具特朗斯特罗默的美学特征:将人类经验置入宇宙尺度,用冷静、稀薄的语气,传递内在剧烈的震荡。

三、哲学意味:

末尾三行非常震撼:

where
all our deeds fall
glass-clear
to no ending
except ourselves.

一切行为都最终“落回我们自己”,没有明确的终点或结果,除了对自我命运的影响。这是一种带有存在主义意味的诗意判断:行为没有消失,它们汇入了我们自己构成的深层结构。

四、风格与语言:
    •    特朗斯特罗默常将内在精神状态外化为自然地貌,如这里的山巅、燕子、空气。
    •    语言冷静、精准、极简,却含无限深意,给读者留下“回声”一样的空间。

总结评价:

这是一首短小却极具穿透力的诗,展现了特朗斯特罗默独有的风格:宇宙般辽阔的内省,和极致凝练的表达。它是一首关于记忆、责任、行动后果与“我们成为谁”的诗。

附上原诗

The Stones
BY TOMAS TRANSTRÖMER
TRANSLATED BY PATTY CRANE

The stones we have thrown I hear
fall, glass-clear through the year. In the valley
confused actions of the moment
fly howling from tree-top
to tree-top, quieting
in air thinner than now's, gliding
like swallows from mountain-top
to mountain-top till they
reach the furthest plateaus
along the edge of existence. Where
all our deeds fall
glass-clear
to no ending
except ourselves.

Selected from Poem of the Day, American Poetry Foundation, April 15, 2025.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