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阿育咴陀书籍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到一种想半途而废的愿望。毕竟我们有那么丰富与深刻的中医理论系统,为何要去翻别人的医书呢?
我又劝自己说,多了解一些不一样的健康理论总没有坏处,不同理论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好比说中医采用药食同源的特别食材来进行食疗,阿育吠陀则可以根据体质条件,采用平常食材和烹饪用的香料来调节能量,就目前北美的中国干货食材越来越紧俏的情形来看,倒是更易实践起来了。
回到阿育吠陀的理论。今天整理一下它对人的精神状态的认识与描叙。
我们中医对人的精神状态提到的是情志。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分别对应着人的脏腑,当七情失衡时,通过影响人体脏腑里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到健康状况。这一套说法相对比较复杂。
阿育吠陀对人的精神状态解释得比较简单,只有“三德”之说。
三德古纳(Gunas)——宇宙的基本属性
“Guna”意为“品质”或“属性”。阿育吠陀和印度哲学认为,整个宇宙(包括我们的心智)都是由三种基本属性构成的,即萨埵(Sattva)、罗阇(Rajas)和答摩(Tamas)。它们无处不在,并且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我们的精神状态取决于某一种Guna占主导地位。
1. 萨埵(Sattva,悦性)
· 本质:纯净、平衡、和谐、光明、智慧。
· 象征:清澈的天空、明媚的阳光、平静的湖水。
· 心理表现:当Sattva主导时,心智清晰、平静、专注、慈悲、满足、有觉知。这是一种内在平衡与和谐的状态。
· 目标:提升Sattva是阿育吠陀和瑜伽修行的核心目标,它带来真正的健康和幸福感。
2. 罗阇(Rajas,变性)
· 本质:活跃、激情、运动、欲望、执着。
· 象征:燃烧的火焰、旋转的陀螺、动荡的海洋。
· 心理表现:当Rajas主导时,心智变得活跃、不安、执着于结果、充满欲望(如爱欲、物欲)、易怒、自我中心。它驱动行动,但过量会导致焦虑、压力和精神耗竭。
· 目标:Rajas是世俗活动和进取心所必需的,但需要被平衡,而不是被其控制。
3. 答摩(Tamas,惰性)
· 本质:迟钝、惰性、沉重、黑暗、无知。
· 象征:一块巨石、浓雾、腐烂的木头。
· 心理表现:当Tamas主导时,心智变得昏沉、懒惰、困惑、抑郁、充满无知和消极情绪(如贪婪、嫉妒)。它导致停滞、惰性和缺乏活力。
· 目标:需要被最小化和转化。Tamas是阻碍成长和健康的主要因素。
核心要点: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三德,但其比例时刻在变化。没有一个人是“纯粹的Sattvic”,我们的目标是有意识地增加Sattva,调节Rajas,减少Tamas。
三德(Gunas)与三能量(Doshas)的关系
· 三能量(Doshas) 是生理层面的“生物能量”,主导我们身体的功能和体质。
· 三德(Gunas) 是心理层面的“基本属性”,主导我们心智的状态和品质。
它们之间存在着 “身心连接”的对应和影响关系。
1. 本质上的对应关系
每种Dosha在本质上与某种Guna有天然的亲和力,因为它们在属性上相似。
Vata(风)和Pitta(火)
主要对应Guna Rajas(变性)
原理:Vata的特性是动、轻、快、变。这与Rajas的活跃、不稳定、变动的特性完全一致。一个Vata体质的人天生思维活跃、充满创意,但也容易像Rajas一样焦虑和不安。 Pitta的特性是热、锐利、强烈。这也与Rajas的激情、火热、执着的特性相符。Pitta的“火”驱动着目标、野心和批判性思维,但过度则表现为Rajas性的愤怒和挫败感。
Kapha的特性是稳、重、慢、固。这与Tamas的沉重、稳定、惰性的特性相似。Kapha带来稳定和爱心,但失衡时则表现为Tamas性的懒惰、迟钝和抗拒改变。
重要提示: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意味着Vata和Pitta人无法平静(Sattvic),或者Kapha人无法活跃(Rajasic)。它只是说明了每种Dosha失衡时最容易表现出哪种Guna的负面特质。
2. 实践中的相互影响(循环关系)
这是更关键的部分:身体与心智相互影响,形成一个闭环。这个闭环由两个方向的路径来实现。
路径一:身体 → 心智 (Doshas → Gunas)
· Vata失衡(风能量过多):身体感到寒冷、干燥、不稳定。这会直接导致心智不安、恐惧、碎片化,表现为 Rajas(变性) 过度。如果长期失衡,耗尽精力,则会滑向 Tamas(惰性) 的精疲力尽和抑郁。
· Pitta失衡(火能量过多):身体感到过热、发炎。这会点燃心智的批判、易怒、完美主义,表现为 Rajas(变性) 过度。
· Kapha失衡(土能量过多):身体感到沉重、粘滞、迟钝。这会直接导致心智懒惰、依恋、昏沉,表现为 Tamas(惰性) 过度。
路径二:心智 → 身体 (Gunas → Doshas)
· 一个人长期处于 Rajas(变性) 状态(如工作压力大、不断奔波),这种“动”的特性会直接消耗并加剧 Vata,其“热”和“执着”也会加剧 Pitta。
· 一个人长期处于 Tamas(惰性) 状态(如缺乏运动、情绪抑郁、沉迷电视),这种“重”和“滞”的特性会直接助长 Kapha 的积聚。
· 一个人通过修行和饮食努力提升 Sattva(悦性),这种“平衡”和“纯净”的状态最有利于所有Doshas恢复平衡。一个平静的心智会指挥身体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总结:一个统一的健康观
阿育吠陀的健康是身心的统一:
1. 初级目标:平衡三能量(Doshas)
· 通过饮食、作息、瑜伽、草药等,让Vata, Pitta, Kapha恢复和谐。这是身体层面的平衡。
2. 高级目标:提升三德(Gunas),迈向Sattva
· 通过冥想、瑜伽、道德准则(非暴力、诚实等)、接触悦性环境和人群,提升心智的纯净度。这是精神层面的平衡。
最终,平衡Dosha是为提升Sattva服务的。 一个健康的身体(平衡的Doshas)是承载一个平静、智慧心智(Sattvic mind)的最佳容器。反之,一个Sattvic的心智能轻而易举地做出最有益于身体平衡的选择。
整理完能量与心智的概念内容,下面我将加入食物的部分,整理出食物与能量(督夏,Doshas)和心智(古纳,Gunas)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