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这些年,靠《成事》《活着活着就老了》一类文字,被不少职场人奉为“心灵导师”。他的文字带着痞气和佛性,既敢讲人性,又能谈算账。许多中年职场人读来,觉得像找到知音:熬得住、算得清、放得下,日子就能混下去。
冯唐是个少有的通才:医生、作家、投资人。本科、硕博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后来在麦肯锡,又转向投资。他的作品跨越小说、散文与诗歌,文风大胆直率,常常充满欲望与生命力,既带着痞气、佛性、京味,又带着哲思。他自称追求“色而不淫,俗而不鄙”。
小说“三部曲”:《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书写青春欲望与成长迷惘。
散文诗歌:《活着活着就老了》《成事》,更多展现人生智慧与职场思考。
冯唐常被指“玩世不恭”,如翻译泰戈尔时的用语曾引发巨大争议。但粉丝们认为,他敢说、真性情、不装。奇特的是,他一边写“骚话”,一边又能谈职场修身,好像既是“放浪形骸的文人”,又是“算账精明的商人”。
对中年人来说,冯唐的经验确实是解药。
人在职场打拼多年,激情被消磨,锋芒被磨平,成事的关键已不在于冒险开创,而在于如何在复杂关系里活下来、混得体面。冯唐反复强调“取势、明道、优术”,又提醒“心要正、手要狠、脸要皮厚”。
他的九字真言“不着急 不焦虑 不要脸”。这些话虽然直白,却能让中年人少走弯路,在困境中守住底气。
但对年轻人而言,冯唐式的智慧更像毒药。
青年最可贵的是锐气与创造力,是敢于试错、敢于创新、敢于开创未有之事。如果年轻时便沉溺于“人性复杂” “算账混圈子”的逻辑,往往会失去原本应有的激情与胆魄,过早世故,陷入庸常。冯唐的文字像一碗“蘑菇鸡汤”:对历尽风雨的中年人是温补,对尚未燃烧过的青年却可能是毒蘑菇,让他们过早学会放弃锋芒。
所以我会说:
四十岁以后读冯唐,是一剂解药;
四十岁以前读冯唐,是一种慢性毒药。
年轻人更需要的是立志、独立思考与长期投入,而不是“混得更容易”。比起冯唐,青年更该去读《论语》《孟子》,去看科学与历史中的开创者故事。那才是真正的火种。
蘑菇鸡汤,老来温补;毒蘑菇汤,少年误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