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夜,那是属于我们的一代人的夜晚。
窗外没有月亮,却依然明亮;
心里有倦意,却无法入眠。
月光闯进来,星星敲打窗台,
正如那个时代的青春,总是不安分,总要留下回声。
我们写下的诗句稚拙,却滚烫;
我们心里的波动简单,却真诚。
那份热烈和悸动,不只是个人的情绪,
更是整个年代的印记——
一个民族的觉醒,一个青春的闪光。
几十年过去,当我们再次翻开那些文字,
仍能听见年轻的心跳,仍能感受到那夜的光与热。
它提醒我们:
曾经的倦意和迷惘,也曾在夜的静默里学会了倾听自己;
那是我们的共同青春,八十年代的《静夜》
也是我们《永远忘不了的记忆》。
那些夜,那些倦意与心乱,
写在纸上的模样,是我们最初的诗句——
静夜
(一九八六年五月六日)
夜,
推开了窗门,
月光闯进来。
星,
一颗一颗,
乱敲窗台。
人,
倦了难言,
心,
乱到难眠。
夜深沉,岁月已远去,而记忆仍如潮水涌回。
忘不了的记忆
这是写在离开故乡、离开校园之后的诗。
那时我身在工厂,心却仍停留在1981年那个让全中国沸腾的夜晚。
中国女排在日本大阪七战七捷,首次荣登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那是“三大球”首次的世界金牌,也是亿万中国人压抑已久的自豪感第一次如此热烈地爆发。
我忘不了那晚的校园,没有月亮却格外明亮,
青春的火焰在每个人心中燃烧,素不相识的同学紧紧相握,
如同在见证一个民族昂首向前的黎明。
那不只是一次体育胜利,那是一个时代的觉醒,是一种信念的点燃。
四年过去,我远离了那一切。
可当我在1985年4月17日提笔写下这首诗时,
心中那一夜的光和热仍历历在目。
写给女排,也写给我们那一代人,写给那个叫“青春”的时代。
那鲜血般深情的,
我故乡的太阳。
那碧泪殷殷的,
我爱的嘉临江。
我忘不了啊,
忘不了——
那没有月亮的中秋夜,
没有月亮也欢畅的时光。
忘不了啊,
忘不了女排夺冠之夜的狂欢,
忘不了“足球冲出亚洲”的呼喊。
忘不了那夜沸腾的校园,
多少素不相识的手紧紧相握,
铸就了新的万里长城。
燃烧的青春之火,
燃烧着万千颗立志振兴的心。
中国啊,我愿你在,
燃烧中腾升!
校园沸腾了,
中国沸腾了!
红背心的旗帜在飘舞,
开水瓶的爆竹在呜响。
那校园的夜啊,
是扑不灭的太阳,
打不碎的月光!
别责备我们年轻冲动,
别抱怨我们忘了圣贤。
请原谅我们惊醒你沉睡的梦——
我们只是太久太久没有这样
为一个名字热泪盈眶。
让我们一起高举双手,
把中国推上冠军的领奖台!
忘不了啊,
那水葡萄般晶莹的岁月,
那火山爆发、热烈燃烧的
青春乐章!
回望那一切,我们笑过、泪过、燃烧过,
那就是八十年代的我们,永远鲜活在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