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坑”好,还是“座便器”好?那还要问?现代文明的象征,肯定是“座便器”好。可是这个问题一直争论非常大,甚至还上纲上线,矛头直指“座便器”:它是很多肛肠科疾病,肛肠类癌症的罪魁祸首。本文大致介绍这个背景,并介绍一个架子的制作。但先说明,并不是针对哪种观点下结论,这里只是一种探讨,可能也因人而异。
现代人对健康保健非常注意,饮食起居到生活方式都有很多讲究,也许“养生保健”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排毒”。这个名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很文雅,其实“排毒”最基本的就是“排泄”,包括人体的大小便,出汗等。我们平时生活习以为常,很多人没有留意日常生活中“排毒”的重要性,不信有本事憋着尿一天不拉,或者一个星期拉一次大便,我敢担保,这个人一定出大问题。但是走极端也不行,我曾经看过一个保健资料,说一位“长寿老中医”问大家多少时间排一次便比较好?有人说一天一次,有人说一天两次。老中医说:都不对,要吃完后就排便。也就是说一天吃几餐,排几次便。我觉得那是杜撰编出来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到,也是违反生理常规的,肠子弯弯曲曲要走多久?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但这里说明一个问题:排便清理体内的垃圾和毒素,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无论中华养生还是西洋现代保健方法,都强调健康饮食的摄取和生活规律的培养,我以前很多文章都介绍各种中西方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动向。我们都知道良好的饮食结构,应该注重各种食物搭配的比例,强调要多吃一点植物纤维,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清理肠道,易于排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让人体的生物钟来帮助我们,其实这些都是良好的“排毒”方法。但是很多时候尽管我们想排便,可是无能为力(出现便秘现象),“占着茅坑不拉屎”,到了早上高峰期,卫生间门口排长队。
根据现代医学统计,肛肠类疾病和癌症的出现率越来越高。在澳洲居民到了50岁,政府的卫生部门会寄一个“粪便”检测包,按照步骤自己取样,再寄回给医疗机构化验,不久就会得到一个肛肠系统是否有病变的报告。要是有朋友收到这个检测包,不要丢掉(我自己就差一点丢掉,以为和我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免费服务。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肛肠类疾病的防治,国家也注重一些疾病的早期排查,拖到最后成大病,国家的医疗开支更大。
一些养生专家做保健节目,提出那么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年前,人们肛肠类的毛病远远没有现在多?矛头直指“座便器”!(当然我个人还是觉得有很多因素,比如饮食结构),因为以前的“蹲坑”和现在家家户户使用的“座便器”在排便时的角度不一样,“蹲坑”更易于排便,从人体生理结构来说更加优化,而座便器导致排泄物受阻,非常不好。
开始我以为只是中国人在哄弄的所谓“养生之道”,后来网上一查,乖乖,不少西人医学科学家也在做方面的研究,美国几个著名医科大学还把“蹲坑”的姿势,作为肛肠癌症病人手术后康复期必须使用的方法。居然还有海外博士写撰写研究论文,专门研究拉大便时的角度和姿势。其实从历史上来看,很多国家的民族过去都是使用“蹲坑”,只不过近年来图干净、图舒适,因而导致肛肠类疾病暴增。这让我非常惊讶,这个不是故弄悬殊闹着玩的,可能未来这方面的研究,会拯救很多人不患肛肠疾病,解决便秘的问题。
说到这里朋友们心想:你总不会要叫我们把“座便器”敲掉吧?当然不会,也不可能。现阶段我相信这个只是一种研究探讨,如何采用更好的替代方法?可能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些年AI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很普遍,我也问了几个AI,从人体医学结构来看,的确蹲姿好,但也要因人而异,有老年人根本蹲不下来,或者蹲下来站不起来,这肯定不适合蹲姿。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将脚垫高。
所以专家们想出一个现价段的变通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把脚垫高。用一个小凳子,或者做一个搁脚架,用什么办法都可以。使得图示的角度更为小,重心更低。我留意一下,一些日用品商店,还有这种带斜坡的塑料小凳子卖。有朋友一直在使用,据说还是很有效果的。
所以我认为:我们都不是专家,不必太在意理论有多少玄乎,最好的办法是试试,看看效果。特别是对于那些有肛肠疾病,有便秘的朋友,很简单:用一个小凳子,改变一下角度,试一段时间看是否有所改善?
下面是利用一个废弃的床头屏风改制的搁脚架,不花一分钱,一小时搞完了。
这是一个制作规划图:按绿线切割改小;把两块斜坡脚移位;把原框架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