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国Bob

澳洲华人的生活记载
正文

关于“生活太好会加速衰老”的探讨

(2025-09-12 01:32:11) 下一个

人都希望长寿,而且追求的是健康状态下的长寿。所以中老年朋友,会不由自主关注健康和长寿的信息。可能很多朋友像我一样,都看到过哈佛大学的大卫·辛克莱(David Sinclair)教授的一些视频,他的很多观点尽管带有争议性,但的确对我们有所启发。 

大卫·辛克莱1969年出生在澳洲悉尼,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生物学家。他主要研究遗传学中如何有效令人类生命延长和治疗老年疾病。他的科普著作《长寿:当人类不再衰老》提出一些非常前沿的观点,探讨延缓衰老的生物学机制及社会影响。大卫·辛克莱教授做过很多视频,涉及的面也相当广,有些方面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次我们仅仅来看他的一个观点:“生活的太好会加速衰老”

大卫·辛克莱教授的视频

大卫·辛克莱教授的观点:适度压力促进长寿辛克莱的研究聚焦于衰老的生物学机制,特别是与线粒体功能、NAD+水平和Sirtuins蛋白相关的内容。他提出,现代生活过于舒适和纯净,例如饮食过量、食物过度精致,经常处在恒温环境,不愿意运动、不喜欢体力劳作,过度依赖交通工具,不愿意走路,过度生活在一个纯净环境里等,久而久之就抑制了身体的天然修复机制,加速衰老。

暴饮暴食的“大胃王”肯定衰老更快

大卫·辛克莱教授的核心观点包括: 

  • 适度断食(Intermittent Fasting):通过控制饮食(如间歇性断食或限制卡路里摄入),激活Sirtuins蛋白和自噬(autophagy),促进细胞修复,延缓衰老。过度饮食会增加代谢负担,导致炎症和氧化应激。
  • 避免过度舒适:恒温环境(如过度依赖空调或暖气)可能削弱身体对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而适度的冷热刺激(如冷水浴或桑拿)可能激活身体的防御机制。
  • 减少代步,增加运动:久坐和依赖汽车减少了体力活动,而适度运动(如步行或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增强心血管健康和代谢功能。
  • 锻炼“免疫耐受”能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东德(较“脏”)儿童哮喘和过敏率低于西德(更清洁);移民到发达国家的儿童,过敏风险随时间增加,因为他们的后代在清洁环境中长大。同样,在印度,居民对本地水污染有“免疫耐受”,但游客没有,导致旅行者感染率高达30-50%。
  • 核心理念:适度的“压力”(hormesis,适度应激)可以激活身体的保护机制,增强抗衰老能力。过于安逸的生活反而可能让身体变得“懒惰”,降低自我修复能力。

其实我们日常中也会多多少少注意这些方面,特别是中老年朋友,总想更健康长寿,不由自主会做些调整。比如我自己,我因为“三高”会注意饮食,避免精致食物和精加工食品,尽可能吃得粗一点、杂一点,而且以新鲜的生冷食物为首选。我过去插队时饱一餐饿一餐,患有严重的胃病。这二三十年我逐渐调整,饮食以生冷为主,逐渐锻炼肠胃,胃病一直没犯,消化能力反而更强。

即便是在饮食极其丰富的游轮上,我还是喜欢生冷健康食物

受一位原浙江省中医院李荣生教授的启发,他几十年用冷水洗澡,洗脸,身体一直很健康。我在中学时坚持过两年“冬泳”,其实并不可怕,但需要从夏天逐渐过度,目的是让身体适应环境温度。现在我无法每天坚持冷水游泳,但我一直坚持用冷水洗脸,再冷的天也是用冷水洗漱,喝凉水,身体和肠胃都已经适应了。当然喝咖啡喝茶,洗澡也没必要非用凉水。近几年我不用空调,不用加热器,身体也逐渐适应了,反而觉得感冒少很多,人也更舒适。其实我回忆起来,我插队时顶着四五十度的烈日,还要干体力活。85年我在沈阳东工读书时,那时的冬天都在零下二三十度,不也一样过来了吗?大卫·辛克莱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人体有个自动调整的机理。十来度就开始用加热器,二三十度就用制冷空调,其实真的没必要。依赖了这些,人体机能会更脆弱,更加无法适应环境。

再就是生活舒适了,人不愿意动,几步路都要开车,一坐下来就是几小时。家中明明动动手就能Fix的修缮和维护,一拖再拖,懒得动。按照大卫·辛克莱教授的观点,人体的机能就会逐渐退化。

今年我们去冰岛时,遇见一位Uber司机,他是黎巴嫩裔移民,现在50多岁,但看上去只有30多岁,非常健壮,思维敏捷。他告诉我们,他是健身爱好者,每天要去健身房两小时锻炼,开车多跑几趟有钱都不赚,去汗流浃背锻炼身体。但他的精神和体能状况非常好,根本不生病,疫情期间周围的人都得了两轮新冠病毒,他开出租车连口罩都不戴,病毒远离他。他的建议就是动起来,无论去健身房、去跑步、去游泳、或是做园艺,最重要的是动起来。但他也建议中老年人因为肌肉的流失速度加快,需要做一定的“抗阻训练”。我也是每天坚持做一定的“抗阻训练”,当然要力所能及,毕竟不能和年轻人那样超极限运动。

中老年人的“抗阻训练”并不难,贵在坚持

我忽然想到,大卫·辛克莱教授这个观点其实与传统中医学的养生理念有许多契合之处,尤其是在强调“适度”与“平衡”对健康和长寿的重要性上,在此请AI帮助我寻找一些对应的信息: 

1、中医学的相似理念:平衡与节制中医学的养生学强调“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主张通过调节生活方式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以下是与辛克莱观点对应的中医学理念:

(1)饮食养生:节制饮食,保护脾胃

  • 中医学观点: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过量或过于肥甘厚味会损伤脾胃,导致气血不足、痰湿内生,加速衰老。《黄帝内经》提倡“饮食有节”,强调适量、清淡、规律的饮食。
  • 与辛克莱的关联:这与辛克莱的适度断食理念高度一致。间歇性断食或限制热量摄入与中医“节食养脾”的思想不谋而合,都旨在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增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中医还推崇“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与现代断食时间表的概念(如16:8断食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 具体实践:中医建议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生冷食物,注重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的均衡摄入。辛克莱则推荐减少高糖、高脂肪饮食,增加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蓝莓、绿叶蔬菜)。 

(2)起居有常:顺应自然,适度调节冷暖

  • 中医学观点:《黄帝内经》提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主张生活作息应顺应四季变化,避免过度依赖人工环境。例如,冬季适当保暖但不宜过暖,夏季保持凉爽但不宜过冷,以免损伤阳气或阴液。
  • 与辛克莱的关联:辛克莱认为过度依赖空调和暖气会削弱身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而适度的冷热刺激(如冷水浴或桑拿)可激活长寿基因。这与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一致,强调通过适度暴露于自然环境来增强体质。
  • 具体实践:中医建议根据季节调整衣着和居室温度,如冬季避免过度取暖以保存阳气,夏季避免空调过冷以保护阴液。辛克莱则提倡通过冷热疗法(如冷水淋浴或桑拿)刺激身体的适应性应激反应。 

(3)适度运动: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 中医学观点:中医认为“久坐伤肉,久卧伤气”,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但过度劳累则伤气耗血。《黄帝内经》强调“形劳而不倦”,即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
  • 与辛克莱的关联:辛克莱推崇适度运动(如高强度间歇训练或日常步行)来激活线粒体功能和心血管健康,与中医“动以养形”的理念一致。两者都反对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认为这会导致代谢紊乱和衰老加速。
  • 具体实践:中医推荐柔和的运动形式,如太极拳或散步,注重动静结合;辛克莱则建议结合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强调运动的多样性和规律性。 

(4)精神调养:养心安神,减少焦虑

  • 中医学观点: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精神压力过大或情绪波动会耗伤心气,导致衰老加速。《黄帝内经》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通过静心、冥想等方式调养精神。
  • 与辛克莱的关联:辛克莱的研究虽未直接强调心理健康,但他提到慢性压力会增加炎症和氧化应激,加速衰老。这与中医“情志致病”的理论一致,慢性焦虑或愤怒会扰乱气血平衡,影响长寿。
  • 具体实践:中医推崇冥想、调息、书法等养心方式;辛克莱则可能建议通过规律生活和适度压力管理(如断食、运动)来间接改善心理状态。 

2、具体实践建议:中西结合的养生方法结合辛克莱的现代科学观点和中医学的传统智慧,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养生实践建议:

(1)饮食:

  • 实施间歇性断食(如16:8或5:2法),或遵循中医“晚餐吃少”的原则,避免夜间过食。
  • 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少吃加工食品和高糖高脂食物。
  • 中医推荐食疗,如枸杞、红枣、山药等滋补食材;辛克莱建议增加富含NAD+前体(如维生素B3)的食物,如鱼类、蘑菇。

(2)起居:

  • 减少对空调和暖气的过度依赖,适度接受冷热刺激,如晨间冷水洗脸或冬季适当户外活动。
  • 遵循中医的四季养生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调整作息和衣着以适应季节变化。

(3)运动:

  • 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30分钟快走、太极拳或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
  • 中医建议“动静结合”,如练完太极后静坐调息;辛克莱强调运动后充分休息以促进身体恢复。

(4)精神:

  • 通过默想、深呼吸或书法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情绪平稳。
  • 遵循辛克莱的建议,通过规律的生活方式(如固定睡眠时间、适度断食)间接改善心理健康。 

3、中西理念的异同

  • 共同点:
    • 两者都强调“适度”是养生的核心,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运动,过度或不足都会损伤健康。
    • 都注重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增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延缓衰老。
    • 都提倡顺应自然规律,避免过度依赖人工干预(如药物、空调)。
  • 不同点:
    • 理论基础:辛克莱的观点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聚焦于基因、蛋白质和细胞机制;中医学基于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哲学概念,强调整体平衡。
    • 实践方式:辛克莱的方法更具科学量化性(如卡路里限制、具体运动方案);中医则更注重个体化调养,结合体质和四季变化。
    • 文化背景:辛克莱的理论面向现代生活方式,解决过度舒适的问题;中医则根植于传统农业社会,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存。 

5. 总结:

大卫·辛克莱的“生活的太好会加速衰老”与中医学的养生理念在核心思想上高度契合:通过适度节制饮食、顺应自然环境、坚持适量运动和调养精神,可以增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延缓衰老。辛克莱的观点以现代科学为依据,为中医的传统智慧提供了生物学解释;而中医学的整体观和个性化调养则为辛克莱的理论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践框架。二者结合,可以为现代人提供科学而实用的长寿之道。 

总体而言,我还是比较认同AI的分析。 

但对这个话题,有一点我们要明白:养生(或任何生活方式干预)对个体寿命的影响确实难以通过单一案例“论证”,我们无法可靠地证明:“如果遵循大卫·辛克莱教授的‘生活的太好会加速衰老’的假设,生活太舒适就一定活不到90岁”。这不是简单的逻辑问题,而是涉及因果推理(causality)的核心挑战。在科学、哲学和心理学中,这种局限性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它强调养生研究通常必须从宏观(population-level)视角来看待,通过统计证据和对照组来推断概率性影响,而不是针对个体的确定性证明。

所以最现实的方法还是明白大卫·辛克莱教授的观点,看看在某些方面对我们的生活是否有帮助?进而可行地调整我们生活习惯。 

每天“粗茶淡饭”就一定不会衰老?显然也不可能!

祝各位健康、长寿!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