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26日(圣诞节的次日,澳洲的今天),一些国家和城市有一个节日叫Boxing Day,中文翻译叫“节礼日”。这一天墨尔本市是作为公共假日,除了很多体育赛事,最为疯狂的是Boxing day sale"节礼日促销"。人们纷纷去一些超级购物中心,去一些高档名牌店抢购。很多商场都会提早开门,在凌晨不少顾客老早就在门外排队,大闸门一开,蜂拥而至,场面相当壮观。
这个商业习俗由来已久,原来是商家处理因为圣诞销售高峰所剩余的一些货物,后来演变成为一种商业促销活动。通常这一天的销售额是平时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商业上把圣诞节到新年的这个周称为“节礼周”,因为其销售量相当于平常一个月的销售量,所以很多老板非常重视Boxing Day和之后的销售,看作是全年经营的“第十三个月”。
今年尽管澳洲民众生活成本压力巨大,但预计仅在节礼日一天,澳人的消费就将达到创纪录的 13 亿澳元,原因是移民人数增加以及物价上涨导致购物总金额的增加。
澳大利亚零售商协会预测,今年节礼日的销售额将比去年增长 1.8%。预计购物热潮还将持续到新的一年,预计从 12 月 26 日(节礼日)到 2025 年 1 月 15 日,购物者将花费 247 亿澳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2.6%。
零售协会的预测
比中彩票还要高兴
这对全国人口和中国上海差不多的澳洲,光是这一天的销售量就达到那么高,可见其威力相当大。商业上把这个指标看作是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晴雨表,还可以预测未来经济的走向。我的印象中随着网购的发展,这个节礼日近年来的业绩并不是很好。为什么今年又好起来?现在有很多的亚洲客人加入这个行列,包括很多大陆、印度、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顾客。据报道一些中国游客就是选择这段时间来澳洲,抢购名牌服装,鞋子,手袋和手表等高档用品,光是购物得到的优惠,就可以抵上一张来回机票。
还有就是现在各大商场和名牌店都有自己的销售网站,在Boxing Day这一天,网上照样可以得到这一天极其便宜的优惠,所以当地人尽管不像往年去实体店抢购,可是照样可以在网上疯狂购物。我经常网购的一家公司,很早就发通告,所有物品一概20%折扣,众多的服装和床上用品都给予50%以上的折扣,足见其诱惑力。
那为什么叫“Boxing Day”呢?传说很久以前,圣诞节之后所有奴隶的家人会聚集在主人的庄园门前,以便领取主人发放年终补助。主人便会把一些有用的物品,如衣料、谷物和用具等,送给自己的奴隶。每个家庭会在圣诞节后得到一个载满物品的大盒子Box, 所以Boxing day由此而来。据史料记载这个活动并非自发的,主人有责任提供物品。后来演变到在多年前的英国,圣诞节后的工作日,佣人普遍会把一个盒子带到雇主家中。雇主会把硬币放进箱里,作为特别的年终礼物。这类似现今圣诞节老板发奖金的习俗。由于佣人用盒子(Box)收取硬币奖励,Boxing Day因而得名。
节礼日的东西的确非常便宜,当然不是所有商场,并不是所有物品都打折,也并不是所有购物中心都有这种促销活动,小商场更是冷冷清清,连锁超市是不搞这些活动的,各个商店给的优惠也不一样。不少物品都在半价,有的高档名牌可以拿到原价的30%,甚至20%。当然商家不傻,新款物品打折机会比较少;昂贵促销打折扣的商品,数量不会很多,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争先恐后蜂拥而至的原因,迟了几分钟就没有了。另外顾客也不傻,一般的情况,很多顾客在之前就事先侦探好,看中的东西记下来。到了节礼日直奔主题,抢到算数。有些大件的电器,比如电视机,电冰箱,抢到后先付钱,商店会慢慢安排送货,那一天无论顾客还是商家都像打仗一样。
人头簇拥,到处都是人
说了半天,朋友们会问:你在节礼日有没有去疯狂一下?我还真的从来没有去体验过,我的物质欲很低,也极力崇尚“极简主义”,东西够用就行,特别对于名牌。以前有大陆朋友在我这里炫耀:“我从头到脚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名牌”。我说:“巧了,我身上从头到脚没有一件是名牌”。另一位有钱朋友在世界各地专门收集名表,说是什么什么系列都全了。我笑笑说:“我现在连手表都懒得戴”。 可是不也照样活得开开心心?我不是反对名牌,有经济条件购买一些名牌也无可非议,只要有用就是。一件T恤衫名牌两千澳元,一件质量和式样很好只要二十块,我会选择后者。要是钱没地方去,可以送给穷孩子。其实有谁又会在乎我穿了两千块钱的名牌?
回到主题,每到节礼日我从来都是懒得去的购物中心,我的消费理念:买东西是为了有用,不是为了买便宜货。东西再便宜,要是没用,都是垃圾。花钱买垃圾,这在逻辑上说是没有意义的。“极简主义”就是提倡这种理念。
节礼日到处都是人的商场